宋朝时期的火器有哪些种类 以及宋朝时期列装的火器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火药的起源是中国,虽然它在传入西方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宋元时期,中国对于火药的利用与开发是领先世界的。就以宋朝的火器为例,仅是火球类的火器就有8种之多,且每种都有专门的用途,由此可见在宋朝时期,人们对于火器的开放利用就已经很成熟了。那么宋朝时期列装的火器都有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宋朝的火器有多少种的详细介绍。

冯继昇、唐福、石普等火器研制者向朝廷进献火球(以下均写作球)、火药箭之事,虽因《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过简而不能确知其详,但从《武经总要》的记载中,大致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制构造与制作使用之法。

一、火球

火球类火器的品种较多,仅《武经总要》第十一和十二卷,就记载有8种火球的图绘及其构造与使用方法的文字说明,它们是:火球、引火球、爽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铁咀火鹤、竹火鹞等。

引火球。是在抛射其他火球之前,用以测定抛射距离的试抛火球。其制造方法是先用纸糊成球形外壳,壳内装填砖石碎屑,重3~5斤。外部用黄蜡、沥青、炭末等三种混合物,煎熬成膏状涂料,涂于球壳外部,用麻绳系在球内火药中,通出球外,一端系一小环,便于携带。

葵藜火球。是一种散布障碍物铁葵藜的火球。它的制法是将三枝六首的铁刃,用葵藜火球火药裹住,其中贯穿一条长约12尺的麻绳,外面用纸和杂药敷上,再用铁瑛藜8枚(各有逆须),放于球上。使用时,先烧红铁制烙锥,再用烙锥将火球的球壳烙透,尔后用抛石机将其抛射至敌方,此时火球内部的火药开始燃烧,产生火焰,将火球烧裂,使铁葵藜四散飞撒,落在敌方的通道上,以阻碍敌军人马的行动。冀州团练使石普所献的火葵藜,当是这类火球。

 

霹房火球。霹雳火球先选用长二三节,直径为1.5寸,无洞裂破漏的干竹一段,尔后用铁钱般大的薄瓷30片,同三四斤火药拌和,再用椭球形纸壳将竹节裹住,两头各有一寸多露在球壳之外。球壳外面加上易燃的敷药涂封待用。这种火球都用于守城。当攻城敌军在城外挖掘地道攻城时,守城士兵则用侦听器械“地听”,侦测敌人挖掘地道的路线,尔后选定最佳地点,向下挖掘竖井,对准地道,把用火锥烙开壳面的霹雳火球掷向地道内烧裂,产生霹雳般声响,并用竹扇扇其烟焰,熏灼攻城敌军。靖康元年(1126年)初,尚书右丞李纲(1083-1140)在指挥宋军坚守汴梁时所用的霹雳砲,大致就是这一类火球。

烟球。是以发散烟雾遮障敌人视线的火球。此球是在一个纸制的球壳内装填3斤火药,外敷黄高约1斤,然后用易燃的涂药涂封外壳。使用时,先用火锥烙透球壳,再用抛石机将其抛射至敌方烧裂,球内烟雾四散,遮障敌人视线。

毒药烟球。是以散发致毒物毒杀敌军人马的火球。其制法是在一个纸制球壳内装填一定数量的火药,并加上狼毒、芭豆、草乌头、砒霜等5斤毒性药物,然后用易燃的敷药涂封外壳。毒药烟球主要用于守城战,当敌军前来攻城时,守城士兵先用火锥烙透球壳,再用安于城上的抛石机将其抛射至敌方烧裂,球内所装火药燃起大火,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同时,球内致毒物质发出的毒气四向飞散,敌军人马嗅之中毒,口鼻流血,丧失战斗力,严重者可以致死。

 

火砲。即火球,是用火药制成的一种燃烧性火球。其成分除了硝、硫、炭以外,大多是可燃性物质,如竹茹、小油、桐油、黄蜡、沥青等,因此是一种用抛石机抛至对方烧裂后引起燃烧的火球。

铁咀火鹞。是一种与火球形制稍有不同的鹞式燃烧性火器,它用木作鹞身,头部安有铁咀,尾部束有秆草,火药装入草尾中。铁咀火鹞多用于守城战中,当敌军前来攻城时,即点着火药,用抛石机将其抛射至敌攻城士兵群中或粮草积聚之处,引起燃烧。

竹火鹤。也是一种鹞式燃烧性火器,它用竹片编成椭球形的竹笼外壳,壳外用纸糊贴几层,笼内装火药1斤,笼尾绑草3~5斤。其使用方法和燃烧作用与铁咀火鹤相同(照片2)。

二、火药箭

火药箭是北宋初创制的另一类初级火器,在《武经总要》第十二和十三卷中,记载有弓弩火药箭与火药鞭箭两种。

弓弩火药箭。既不同于以往使用艾草、油脂、松脂等为燃烧物,点火后用弓弩放出的一般火箭;也不同于利用火药燃烧喷气推进的火箭,而是以火药为燃烧物,点火后用弓弩施放的火药箭,它又分为弓火药箭和弩火药箭。

《武经总要》对弓火药箭的形制构造,有两处文字记载。其一是:“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敷药轻重,以弓力为准。”其二是:“如短兵放火药箭,则如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镁后,婚而发之。”从以上记载中可知,弓火药箭是在一支普通箭的箭头后部,附着一个环绕箭杆的球形火药包,或者说箭杆穿过一个球形火药包的中轴线。

火药包以箭杆为轴作对称式的缚附,使箭身在飞行时保持平衡。火药包内包裹的火药量,要由弓力的大小来确定,弓力大的装药量多,弓力小的装药量少。据该书记载,当时使用的一种制式弓火药箭“桦皮羽箭”,火药包内装填的火药为五两重。这类构造形式的火药箭,既可用弓也可用弩施放。由于此时的火药箭尚未使用火捻,所以施放时要先点着易燃物料制成的火药包的外壳,尔后放出,扎在敌人的粮草积聚上,待火药包的包亮引燃包内火药后,即能引起猛烈的燃烧。

弩火药箭除了弓弩通用者外,箭身一般都比较粗长。通常有用三马卧子弩施放的科子箭、双弓床弩和大合蝉弩施放的铁羽大凿头箭、小合蝉弩施放的大凿头箭。它们也是在箭头的后面附着一个火药包而制成的。正如《武经总要》所说,这些箭“皆可施火药用之,轻重以努力为准”。它们的施放方法和燃烧作用,大致同弓射火药箭相似。

火药鞭箭。也是一种火药箭,因火药包缚附于形似竹鞭的箭杆前部而得名。《武经总要》第十二卷说:“鞭箭用新青竹长一丈、径寸半为杆,下施铁索,梢系丝绳六尺;别削劲竹为鞭箭,长六尺,有镁,度正中施一竹泉(亦谓之鞭子)。放时,以绳钩桌,系箭于杆,一人摇杆为势,一人持箭末,激而发之,利在射高中人。”

可见这是一种用竹杆制成的用抛甩装置发射的火药箭,这种装置因记载简略,其形制无法详知。火药鞭箭因头部附近缚附有火药包,故与火药箭一样,是在点着火药包后安于弹力施放的装置上,由两人操作,利用抛甩将其投射至对方,引起燃烧。

火球与火药箭类火器在使用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要借助射远的抛石机、弓、弩、弹射装置等冷兵器的机械力,把战斗部火球、火药包,抛射或运载至敌方烧裂,达到烧夷、障碍、毒杀、熏灼等作战目的。

因此可以说,北宋初的兵器研制者,已经巧妙地把轻重型射远冷兵器的射远作用,同火器的燃烧作用结合在一起,创制出一种既能增强射远冷兵器的杀伤、焚毁威力,又能增加火器作战距离的新式兵器,运用在水陆各种样式的作战中。

火器的使用,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迈出了把火药用于军事的第一步,使传统的作战方式逐渐发生新的变化,为古代兵器划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摘自 王兆春著. 世界火器史.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0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