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发生了多少次农民起义?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时期,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造成了社会动荡和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这些起义之所以频繁发生,主要是由于明朝统治者的腐败和苛捐杂税的压迫,使得农民生活困苦,无法承受沉重的负担。同时,天灾频繁发生,加剧了农民的痛苦和不满情绪。因此,他们不得不以起义的方式来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于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有趣的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统一的王朝之一。在276年的统治期间,农民起义比其他王朝爆发得更频繁。

  《中国通史》中白寿彝先生提到:

  在明中期,农民起义持续了100多年,不仅起义次数多,涉及面广,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往往是高潮平息,新高潮,高潮间隔很短,包括正统、成化、正德时期最集中。

  因此,我想到了高一必修一教科书第四节的内容,讲述了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故事,然后用太监牵制内阁。

  可以说,加强君主专制,为地方政府设立三个部门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农民起义怎么会频繁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洪武朝爆发农民起义33起,永乐朝爆发农民起义16起,正统朝、景泰朝、成化朝、正德朝、嘉靖朝、隆庆朝、万历朝、天启朝。崇祯朝数不胜数,多如牛毛。

  值得一提的是,近30年来,仁宣盛世、弘治盛世三朝依然爆发了十起农民起义。

  在明朝,农民起义没有爆发的最长时间只有隆庆两年到万历五年。

  而且,农民起义爆发的范围也令人惊讶。

  在洪武朝爆发的33起农民起义中,广东、福建、湖广、浙江、江西、陕西、南直隶、广西、四川有14起。

  为什么明朝农民起义爆发如此频繁、频繁和广泛?

  通过广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出以下原因:

  一、强迫贱民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虽然废除了元朝的四级制度,但仍保留了贱民制度。

  贱民是排除在士农工商之外的独立阶层。虽然明朝不仅采用了贱民制度,但明朝对贱民的限制最为严格。

  明朝的贱民主要由租户、丐户、坦户、妓女、皂隶等组成。

  他们永远无法获得与平民相同的地位,在法律上也无法被平民公平对待,在生活中也受到歧视。

  例如,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下诏:无论齿序如何,房客都会看到田主,并行少长之礼。

  作家朱允明在《猥琐》中记载:

  奉化有一个乞丐家庭,俗称贫困。他们聚集在城外,自己当配偶果他们的情人不接他们,他们会给他们衣服和食物;他们的女人有点化妆,有枕头。一开始,他们都是太监家庭。他们以罪杀害他人为母亲,官员各自收受贿赂。

  大意是丐户不能和良民通婚,不能明媒正婚,只能内部通婚,女人只能化妆一点。

  《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时浙东丐户,男不读书,女不裹足。

  以打鱼为生的人,被纳入丹户,并规定终身只能以船为家,上岸不得穿鞋等。

  不仅如此,所有被列为贱民的人,世代只能是贱民。

  而且贱民不能考官,完全堵塞了上升为平民的通道。身份等级固定,不能通过法律渠道改变。

  从明初到明末的历史资料来看,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导致这些阶层不断反抗,加入农民起义,成为主要力量之一。

  二:土地矛盾日益突出

  自永乐朝以来,明朝就建立了皇家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依靠经营皇家田地来满足皇家宫廷的消费。

  皇庄分为皇帝、后宫和东宫。收入的皇权子粒银由管庄太监直接控制,由宫廷分配。

  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将皇室成员的私人开支与国库的公共开支分开。

  但在明朝中后期,这一制度的存在和变化已经脱离了它最初建立的初衷,成为皇室搜索民用脂肪膏的工具,开启了明代土地合并的先例。

  弘治两年来,京畿道有五个皇庄,面积约12800公顷。正德朝皇庄的范围不仅扩大到昌平、真定、保定,还扩大到37595公顷。

  这种兼并在历代也很少见。

  合并的方式大多是强行鲸吞或强迫良民献田,这在管理方式上更为残酷。

  在皇庄工作的平民被归类为仆人,一代又一代地成为贱民。

  皇庄的田租也远远超般民间标准。据记载:查庄田税银角八分,民田三倍。

  与此同时,官员狠毒辣也让普通人难以忍受。·食货制·田制记载:

  王府官和诸阉公地征税,旁午于道,胡养战役,食以万计,渔敛惨毒不忍闻!愚帖捕民,格庄庄,所在……

  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民安身立业的基础。

  明朝皇室在与人民的利益竞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农民土地的粗暴合并迫使农民成为仆人,这无疑使更广泛的农民阶级陷入了少数皇室的利益,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北直隶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是农民遭受土地并购而失去田地的起义。

  皇室带头兼并土地后,民间地主势力也上行下效。

  明初规定,官员、学者、朝廷贵族、世袭功臣都可以享受兵役和税收优惠政策。

  各种民间赋税和服役的弊端层出不穷。直接原因是满足当地官员的私利,如消费等苛捐名称。

  面对苛捐杂税和兵役,很多普通人会选择献大户,即把自己的土地献给地主,从自耕农变成租户。

  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大地主阶级手中。

  地主享有少加税或免税的特权,导致国家农业税财富流失,通过增税 将损失转移给自耕农,造成恶性循环。

  到明中后期,民间土地兼并已疯狂到不可复加的境地。

  有史料记载:江浙权豪庄田阡陌连接,一家并十家之产。

  这种现象导致大量农民不堪重负,家庭破产或土地丧失为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起义是合理的。

  当时朝廷也有明智之士,意识到要想延续明朝的国家,就必须用改革的猛药来打破土地矛盾。

  被誉为明代唯一大政治家的张居正,大力推进鞭法和清丈全国土地改革。

  并通过一系列手段,简化了税收科目和程序,减少了损失,减少了官员的参与,减少了腐败的机会。

  从而减轻了自耕农的压力。

  同时,大地主阶级隐瞒的近300万顷田地被清丈土地清理干净,增加田税或没收与农民耕种。

  张居正卓有效的改革使民而国用饶。

  《明通鉴》评价说:起衰,纲纪修明,国内殷皋,居正之力。

  万历朝初,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持续了几年,这不得不说是张居正的功绩。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立即废除了张居正一生的改革措施。

  使土地兼并之风死灰复燃,各地民一波不平一波又一波,最终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崇祯末年,大明危亡之际,崇祯皇帝发出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时之相一的感叹。可惜世界上没有张居正。

  三:朝廷剿匪战略失误

  崇祯时期,明朝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北方战局与后金军的对峙也连连告急。

  为挽救农民军战局的颓势,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角十面张网的征剿策略。

  即将到来的移动作战逐渐被农民军包围,这一战略在早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强大的两支农民军大西军和大顺军相继投降。

  陕北地区的农民起义似乎已经完全平定。同年,后金军发动了第四次入关战争。

  杨嗣昌知道农民起义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

  例如,大西军首领张献忠没有接受朝廷的官职,他的部队也没有接受朝廷的改编,而是被他分散在全国各地,总是准备机会东山再起。

  对此,杨嗣昌对崇祯提出了喧外必安内的主张。也就是说,向后金议和纳贡,在开始对后金的战争之前,集中精力征收农民军。

  但这遭到了主战派的一致反对,崇祯被迫与后金开战。战争的结果是,总督世界援兵卢象升战死,蓟辽总督洪承类、总兵祖大寿相继投降。

  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的松锦大战以明军全面崩溃告终。

  从此,明朝在关外无险可守,大量精兵良将被消耗。

  与此同时,沉默的农民军看到了明朝的弱点,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狂潮再次兴起,大火燎原。

  明朝主力军深陷辽东战局泥潭,无法消灭关内多如牛毛的农民起义军。

  虽然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角十面张网的战术,但早已防备的农民军首领张献忠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以走制敌,避实打虚战术,最终破产了四正六角十面张网战术。

  随着张献忠和李自成先后突破明朝重镇襄阳和洛阳,标志着明朝完全无法控制农民起义军。

  如果崇祯采取杨思昌的主张,与后金签订和约,全力消灭农民军,进行社会改革,恢复生产,与人民休息,明朝的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直到国富民强。

  前朝并非没有先例。汉高祖刘邦在被白登包围后,对匈奴采取了妥协和平的态度。在文景之治恢复国力后,他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缓解了匈奴的病情。

  明朝没有双线作战的能力。如果坚持对后金军的战斗,只会让自己不堪一击,为世人所知。

  因此,明末农民起义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遍地开花。

  明末错误的战略方针使农民起义压制。

  然而,农民起义是当时各方面矛盾加剧的结果。即使明末采取先安外的战略方针,不采取相应的社会改革措施,农民起义仍将大规模崛起。

  四、促进宗教活动

  明朝对佛教和道教采取了抑制和利用并行政策,既要防止宗教演变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又要利用佛教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由于佛教和道教缺乏开拓和创新,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佛教不好,民间宗教盛行的局面。

  白莲教自唐宋以来就成为组织发起明朝农民起义的重要因素。

  白莲教是一种起源于佛教的秘密宗教结社。

  因为是半僧半俗的秘密群体,教义简单,经卷通俗易懂,所以在明朝接收了很多下层社会的信徒。

  教学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容易一呼百应。因此,它被用来抵抗压迫 统治和建立政权的理想工具。

  唐赛儿是明朝最传奇的女人之一。她只是个 普通农家妇女利用白莲教发动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明成祖朱棣因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广开运河,需要大量民力,于是在山东征集了10万民夫。

  农民的兵役负担很重瘟疫爆发,农民难以生存。至于山东河南各地的饥荒、水旱依然存在,剥树皮、挖草根、老幼流动、颠倒道路、卖妻卖子、卖子,以求生存。(国家讨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赛儿的丈夫被政府逼死。唐赛儿很痛苦,想为丈夫和与他有同样经历的村民报仇,所以他想用白莲教。

  在民间传说中,唐赛儿通晓白莲教许多仙术,并将白莲教的剑用作佛母。

  永乐18年,唐赛儿通过传教组织益都、安州、寿光等地的信徒发动起义。虽然短短两个月就平定下来了,但对官军取得了两次大胜,效果显著。

  朝廷被迫收敛了对农民的压迫,朱迪下令诏令不方便人民,不急,十七年前 去年被灾田粮免税。

  与此同时,唐赛儿在民间传说中被神化,她的事迹通过戏剧、文学等广为流传,人们也为她修建了唐赛儿祠。

  明代白莲教呈现出与佛道完全相反的特征,并非提倡人们顺应,而是提倡打破不合理的现状,为之奋斗。

  因此,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或社会动荡时,它往往可以成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

  例如,启二年,徐鸿儒再次利用白莲教发动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被标志为明末民变的先声。

  由此可见,宗教的推动是明代农民起义繁多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如果统治者能够珍惜民力,与民休息,轻赋薄赋,宗教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