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何时开始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从何时开始实行?

古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八股取士的?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一直都是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的,而想要选拔出人才,具有一定难度的考核是必要的,因此古人变发明出了科举制度用于挑选人才,这个科举制度也就是如今的高考考试的前身。在古代唯有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士子才能在朝廷中谋得一官半职,而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范围基本都被限制在儒学之中。不过在明清两朝之前,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对于考生答卷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可到了明朝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就多了一定的局限性,朱元璋更是直接将士子框在了八股文之中,天下学子自此变陷入到一种视野被遮蔽的状态中,这也是为何后来清朝经济发达却由弱小不堪的原因之一。

科举考试图

在中国教育史上,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创立的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兴起于隋,成于唐,衰于清末,在中国持续了1300多年。自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开始盛行“八股文”取士后,八股文才演变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专门使用的一种试卷文体,也称为“八股文”、“时文”、“制艺”、“四书文”等。八股指这种应试文章必须由八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破题,要求用两句话,道破题目之要义。承题,要求用四五句话,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下去,并加以引申,使人明白。起讲,是全文的开讲之处,要求考生以“若曰”、“意谓”、“且夫”等发语词领起,代圣贤立言。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尤其是中股,为全文的中坚。这四段文字中,每一段落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股,就是对偶的意思。大结,要求用三四句话收篇。

清代状元曹鸿勋殿试卷

八股文的考试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作文有限定字数,根据梁杰《四书文源流考》中记载“全篇字数,顺治初定为四百五十字,康熙时改为五百五十,后改为六百,过多则不及格,但后来此制渐弛,有多至六七百以上者。” 八股文由于其形式上规定的要求太多,主要文义在于阐释经书的义理,故不利于考生水平的自由发挥。有些话语不能写,有些问题不能说,有的则又是无病呻吟。八股考试的僵化教条,束缚了士人的思想。

顾炎武文稿

八股文流传到清末,其空疏无用的弱点暴露得愈益明显,有识之士不断发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喊。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所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难以继续,清廷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令:“废科举、广学校。”科举制度到此结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