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河朔三镇:嚣张与无解之谜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疆域算得上是十分辽阔了,这既是其国力强盛的一种体现,也是导致其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管理边疆地区,唐朝一般会派遣节度使进行管辖,但由于边疆远离中原,国家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因此许多节度使便逐渐拥兵自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仅是他一人宣布叛乱就导致盛唐的终结,而在“安史之乱”结束,按理说唐朝应该就能解决河朔三镇存在的叛乱问题,但事实却是唐朝举全国之力对河朔三镇进行讨伐,结果完全没有成效。那么唐朝那么强大为何始终无法解决河朔三镇问题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唐朝河朔三镇有多嚣张的详细解答。

一、称雄河朔

所谓“河朔三镇”指的是范阳、成德、魏博三镇。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辖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市、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成德的辖区为河北省中部,以今天的石家庄正定为中心;魏博以邯郸大名为中心,统治着河北南部以及山东北部地区。与唐朝朝廷相比,河朔三镇控制的区域并不大,军力、财力无法与朝廷相提并论,但他们却能雄踞于此地。

虽然今天河北省在全国的经济排名并不高,但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宋朝之前,这里的经济还是非常发达的,即使经过安史之乱,“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有钱就能养兵,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有“马五千,步卒五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有众十万”,还有一万精锐牙兵。另外,“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这里的士兵勇敢善战,成为藩镇的割据的基础。

二、朝廷衰弱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统治由盛转衰。当时,唐朝的财政只能依靠江淮地区,杜牧就曾说过,“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其他地区能够提供给朝廷的赋税已经很少了。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他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半割据状态的藩镇。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财政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唐朝朝廷虽然在纸面上依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但很多都是地方藩镇的兵,朝廷能够直接管理的只剩下以神策军为核心的禁军了。财力不足就无法养更多的兵,神策军虽然较为精锐,但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8万人,在征讨河朔时还不能全部出动,最多只能调动五六万而已。至于征调的藩镇军队,大多不肯卖命作战,甚至还与河朔三镇暗中联络。

三、相互依赖

唐宪宗在位时期,想要解决河朔三镇,在810年派出二十万大军征讨成德,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但其实并未彻底解决河朔三镇。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河朔三镇又闹了起来,朝廷打不过藩镇,只好承认其割据的状况。之后,朝廷与河朔三镇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直维持到了晚唐。

这种默契就是河朔三镇表面上仍然尊奉唐朝皇帝,“岁时贡献如职”;而唐朝则默认河朔三镇的割据统治,赐给他们官职,还与他们进行联姻,多位唐朝公主都嫁到了河朔三镇。双方形成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如宋朝学者所说的那样,“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随着河朔三镇的衰败,唐朝最终也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1.《旧唐书》;2.《新唐书》;3.《资治通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