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文字狱:一探其含义与兴起

清朝的文字狱是什么意思?文字狱是统治者为了贯彻自己威信而兴起的大狱,负责查抄的官吏会从一切文学作品之中搜寻对皇帝或是国家不敬的语句,只要被发现存在这种语句或是文字,都会被当作藐视皇权,进而被关入大牢,而这种行为也被不怀好意之人当作诬陷与算计他人的工具,进而导致社会风气紊乱,人人不敢言说、不敢书写。这种文字狱盛行于明清两朝,乃是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镇压、钳制思想以巩固封建独裁统治的手段。

清代前期文字狱大致有三种情况:

1. 是清先世曾被明朝统治,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占领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

2. 是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为不利。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

3. 是康雍之际,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史称夺嫡之争。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杀戮夺嫡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那么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多严酷呢?

雍正时期的文字狱,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的特点。如汪景祺、查嗣庭、谢济世、陆生枬等人,因与雍正的反对派有些瓜葛,雍正就借机在他们的文字中找毛病,下狱处死。

乾隆把文字狱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达到极峰。不仅次数频繁,处罚也极为严酷。篇书行文,稍有不当,即被指摘获罪,导致知识分子如履薄冰,文人们心口不一,三缄其口。

从嘉庆帝开始,清朝帝王结局大多凄凉。哪怕有励精图治的心,然而面对当时西方都已经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清朝内部早已是一片烂泥,最终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不堪一击,落得灭亡的下场。清朝的文字狱可算是达于顶峰,造成了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的沉寂窒息。同时隐伏着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清王朝由盛至衰,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但大兴文字狱这种加深臣民不满,对朝廷产生巨大离心力的严酷政策,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