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战争的含义和指代的战争是哪些

什么是清朝统一战争?清朝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持续了三代人的战争,从康熙开始到乾隆这一代才彻底结束。该战争的对手是位于长城之外的蒙古势力,当时的蒙古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漠南蒙古,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二是漠北蒙古,也就是现在的外蒙古,三是生活在新疆天山地区的漠西蒙古。而发生叛乱的蒙古势力就是位于漠西蒙古地区的准噶尔部,他们在公元1600年前后,游牧至阿尔泰山到伊犁河一带,由于这里水草丰厚,导致准噶尔部迅速崛起,并成为了漠西地区最大的蒙古势力,建立起了准噶尔汗国,建国之后他们先是统一了整个西域地区,然后趁着康熙还未处理完“三藩之乱”,请求册封“博硕克图汗”的称号,碍于国内叛乱为平息,康熙答应了它的请求,而达到目的的准噶尔就此走上了公然反清的道路,并与俄罗斯相互勾结到一起。并于1690年,打到了科尔沁草原,此举直接威胁到北京,于是盛怒的康熙皇帝开始了三次征讨噶尔丹的故事,最终被逼的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身亡,而喀尔喀蒙古则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不过虽然准噶尔被收入清朝统治中,但这里的统治者却依旧不老实,在雍正、乾隆时期还是接连出现反叛的举动,为了不给子孙留隐患,乾隆皇帝将其灭族,准噶尔部就此消失,而清朝也正式完成了统一。

14 世纪,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回到长城以北的草原之上。从明朝一直到清初,蒙古势力分化瓦解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漠南蒙古,传统上被称为内蒙古;一部分是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传统上人们称之为外蒙古;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一带,就是所谓的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清朝称其为“厄鲁特”。

准噶尔汗国由蒙古的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四部分及一些小部落组成。噶尔丹在位的时候,他将准噶尔汗国打造成一个极为强盛的政权。准噶尔汗国统一了天山南北,向西击溃了哈萨克,向北一直扩展到伏尔加河流域,向东南进入青海地区,又从青海地区进入西藏,成为横亘欧亚之间、称霸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随着势力壮大,准噶尔汗国也向东发展,与清朝爆发了非常激烈的战争,此战争从康熙时期开始,以乌兰布通战役(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 年) 为开始的标志,延续到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前后延续了70 年左右。

为什么清朝要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不惜血本、如此持久地坚持这场战争,而没有像明朝那样退守长城以南呢?清朝与准噶尔到底要争夺什么呢?为什么当时的清朝一定要平定新疆,一定要把西域地区收回版图之内呢?华文出版社新书《问清:他们的清朝》对个中缘由进行了分析。

双方都要争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权。准噶尔政权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重现当初成吉思汗时代的盛况。而对清朝来说,吸纳蒙古力量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形成并在整个清代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自入关前开始,蒙古各部相继投附了清朝,极大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对清朝来说,绝对不能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权拱手让给准噶尔。这是事关它们之间矛盾的第一个焦点问题。

争夺西藏的控制权。厄鲁特蒙古各部,尤其是准噶尔部,与西藏地区宗教领袖过从甚密,如噶尔丹便自幼跟随五世达赖长大。而自皇太极时期起,西藏的宗教领袖便已经开始尊奉清朝并受到清朝的尊敬,在意识形态领域,清朝与准噶尔汗国都想要争取西藏,在这个问题上两者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

清初康熙时期,经过康熙的努力,清朝通过乌兰布通之战等战斗击败了西部的准噶尔割据势力。以“多伦会盟”为标志,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臣服于清朝。

但是康熙时期清朝并没有彻底击溃准噶尔汗国,西部的准噶尔汗国在天山南北仍然保存着强大的实力。雍正时期,清朝又经过几年的筹备,试图再次打击准噶尔,却在和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虽然随后以喀尔喀蒙古的力量击溃准噶尔汗国,挽回一局,可清朝对准部的战争也一时间难以为继,清军很多将领已经“谈准色变”,不得不与准噶尔谈判停战。因此,清、准之战呈现出一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长期性,最终演变为两个政权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

这种划界而治的状况维持到乾隆时期,清朝终于抓住一次千载难逢的时机。

乾隆十八年(1753) ,天灾人祸不断地降临在准噶尔汗国中。

一是罕见的天灾导致准噶尔部经济、人口损失严重,粮食缺乏,牲畜大量被冻死。

二是在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因继位问题,准噶尔部出现诸子纷争与势力分裂。当新一任大汗达瓦齐战胜对手获得权力后,准噶尔政权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在这种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杜尔伯特部的三位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领自己的诸多部众投附了清朝。曾与达瓦齐结盟后又反目成仇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1723—1757,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孙) 也向清朝投降。

大量厄鲁特部众的归附,使乾隆帝意识到准噶尔已经处于分裂状态,统一天山南北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决定出兵西北。

在这个问题上,乾隆帝个人表现出很强的决策力。当乾隆向大臣们提出用兵西北的时候,无论文臣武将都表示担忧,尤其是觉得粮草的问题不好解决。但皇帝认为,机会转瞬即逝,不能等待,决定转运粮饷和出兵进剿并举,于是派出清朝的主力部队进行远征,分两路,一边往前线派兵,一边运粮草。后来的历史证明,乾隆确实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次机会。清军到达新疆的伊犁以后,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领达瓦齐逃走,不久便被俘送清军。

然而,达瓦齐势力被消灭后,准噶尔部并未消停。

已经投降清朝的阿睦尔撒纳不久便再次反叛,纠集准噶尔部众进攻清朝留守驻军,清朝大臣鄂容安、班第死难。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不得不再次派军入疆作战。

阿睦尔撒纳虽然与清朝决裂,但由于饥荒严重、瘟疫流行,很难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抗清军,所做的大多为零星的、分散的抢掠,在清军主力面前不过是乌合之众。因此,清朝的第二次用兵仍然没有遇到对方太有力的抵抗,大军很快抵达伊犁。阿睦尔撒纳败逃至哈萨克,又跑到俄国境内。

乾隆帝闻讯后派兵穷追不舍,清军先击败哈萨克军队,后又强硬照会俄国,务必交出阿睦尔撒纳,否则不惜一战。时阿睦尔撒纳已经病死在俄国,次年正月,俄国方面将其尸首运至恰克图,送给清朝方面查验。至此,以阿睦尔撒纳之死为标志,持续三年的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役和持续70 余年的清准之战终告结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