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王时为何选择魏王的称号?曹操建国后为何选择继续以魏王自称而不封为帝?

我们都知道三国中后期,大小诸侯基本上都只剩下实力最强的那一批人,而实力弱小的早就被吞并了,一时间就只剩下刘备、孙权以及曹操这三方势力还能屹立不倒,他们各自占据了一方土地,拥有了称王称帝的资本。于是由刘备带头,三人先后建立起了蜀汉、东吴以及曹魏政权,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刘备与孙权都是在成立国家后称帝,只有曹操还保留魏王的称号。那么曹操称王时为什么要叫魏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曹操建国后为何不称帝而坚持以魏王自称的详细解答。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永寿元年),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名吉利,小字阿瞒,安徽毫州人。曹操是东汉未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未年,天下大乱,各地诸候纷纷而起,举兵造反,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内部反动势力,另外降服了南匈奴、乌恒、鲜卑等周边欲以称霸独立的番王,使中国的北方形成大统一的良好局面。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同时,实行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使北方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拍手称赞。由于曹操占据统一的地方处于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在战国时期是著名的魏国领地,故曹操就把魏作为国号,被汉献帝(于213年5月)封为魏王。

精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与其说是汉献帝加封为王,还不如说是他自封为王。那么,曹操当时的地位势力已超乎想象,与其说他为汉献帝之臣,还不如说汉献帝为曹操之臣。可曹操为什么不废了汉献帝而自已称帝呢?这是因为,曹操不仅仅是个名富其实的军事家,而且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这就要我们把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与历史中曹操分别出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三国演义》小说里,曹操成为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奸诈、多疑、滥杀无辜、野心勃勃、淫虏人妻的小人。所以,由于现在电视电脑的普及,跟据小说所拍电视剧的广泛传播,曹操“奸臣贼子”的负面形象早已被大部分人熟知。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小说里的曹操,他是一个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思想鲜明,有超强济世之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曹操以自已的军事才能消灭董卓、袁绍等内部反动势力,又以汉献帝天子的名义东征西讨,荡平异己,突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气概,最后统一北方,建立了自已的王国。在这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每到一处曹操都是爱民如子,对老百姓实施诸多惠民政策,从不允许将士随意欺压良民,更不允许官兵无故损害老百姓的财产。不仅如此,曹操在用人机制上选拔贤良,唯才是用,充分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豁达贤良。毛主席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极大地颂扬了曹操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那么,曹操在拥有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如此多的光环,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厚资本下,他完全可以称帝,而他却只称王?这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当时的曹操被刘备、孙权联合抗击,在赤壁之战大败,损兵折将非常严重,势力大大削弱;再则,朝中有很多保守派力保汉献帝。如果曹操称帝,必然会加剧这些里外反对势力对他的征讨,他连一点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我相信,如果野心勃勃的曹操能多活一二十年,废汉称帝之事绝不会留给他的儿子曹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