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童子军是什么组织?它是否属于军事组织?

童子军是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组织,其中又以美国童子军最为出名,他们会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将其组织起来,前往户外参加野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身着军装,并学习各种野外生存技巧,表现好的人会获得组织颁发的徽章。这种行为使得西方国家的小孩从小就拥有服从上级指挥的观念,这与军队中要求的纪律性非常吻合,那么美国童子军属于军事组织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美国童子军是什么组织的详细解答。

童子军

首先,咱们聊聊到底什么是童子军。

童子军是非营利性的青少年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青少年活动。虽然我们将其翻译为“童子军”,但这个组织并不是以培养青少年军事能力为目的的。实际上,童子军训练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全的公民,以后为社会作贡献。

但为什么我们要称其为“军”呢?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和军队相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训练方法,成员要不断的完成任务,才能获得荣誉勋章,然后升级。任务多种多样,比如为社区居民服务、充当巡逻义警,或者是进行一次野营训练。

通过这样的锻炼,青少年不仅有了一定的纪律性、荣誉感,也培养了道德和爱国精神,当然也学会了一些生存技巧。童子军组织,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最大的童子军组织BSA(Boy Scouts of America)始创于1910年,有超过一亿美国人参加过。

可以说,童子军组织不仅在美国颇受欢迎,而且确实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有过童子军经历,已经成为了很多美国人骄傲的资本。

所以,童子军是用类似于军事训练的方式,把青少年培养成“优秀人才”的组织。那么,童子军到底是怎么来的?

罗伯特·巴登·鲍威尔

罗伯特·巴登·鲍威尔(Robert Baden-Powell),出生于1857年2月22日。20岁那一年,巴登·鲍威尔加入了英国陆军,然后被派到了印度和非洲服役。在此期间,他还在英国秘密情报局任职3年时间。

1899年,南非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留格尔,为了争夺领土资源,要求英国人撤离德兰士瓦边境。结果,双方各不相让,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这场持续了三年多的激战,英国投入了四十多万兵力,在阵亡两万多人之后,不得不与布尔人签订合约,结束了战争。巴登·鲍威尔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他曾经率领一千多名英军死守梅富根城217天,成功的守住了这座城镇。

战争结束之后,巴登·鲍威尔成为了英雄,凯旋而归。在非洲的作战经历,尤其是在军事侦察方面积累的经验,让他决定将其传授给英国的青少年们。1907年,巴登·鲍威尔准备完成一篇名为《童子军:一个建议》的文章,为了这篇文章更为充实可信,他开始招募青少年,参加自己的训练实验。

1907年7月29日,巴登·鲍威尔招募了12名上层社会和29名下层社会的青少年,在英格兰普尔港褐海岛的森林里,进行了首次实验性的营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巴登·鲍威尔亲自上阵,教授孩子们射击、侦查、追踪、救援,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各种应对措施。而且,巴登·鲍威尔还把孩子们分了四个小队,互相之间比赛竞争。

可以说,巴登·鲍威尔把自己在军队中的经验,简单的传授给了青少年们。但是,他并非想要把孩子们培养成小士兵,巴登·鲍威尔的目的,一开始就是通过类似于军事训练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培养出集体观念,让他们在具备骑士荣誉精神的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野外生存知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经过训练的青少年就会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当然,巴登·鲍威尔专门挑选了很多下层社会的青少年,就是为了表明童子军不分阶级、不分穷富,是公平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童子军运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一般来说,我们提到现代童子军组织,巴登·鲍威尔都是毫无争议的创始人。

但是,可能有人要提出疑问:当时的英国人,就这么放心把孩子送过去接受“军事训练”?童子军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的英国

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的教育依然非常传统。我们先来看看法国,《私人生活史》记载,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朱尔·费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让13岁以前的教育都被法定为义务教育。到了1959年,法国规定学生的离校年龄要到16岁才行。欧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步伐虽然不统一,但是在20世纪初大多已经开始了。

英国,在自由党的努力推动之下,20世纪初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英国社会,因为中下层阶级的生存状况较为糟糕,社会矛盾激化,多数的工人阶层,依然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地。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查理·布斯对伦敦地区进行了长久的调查,从1899年开始陆续发表了《伦敦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调查报告。他提出,超过三分之一的伦敦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个结论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改革逐渐开始了。

在教育方面,政府开始加大改革力度。比如1906年,在英国工党的推动下,“校餐制度”得以推行;1907年,政府制定了针对学生的医疗监督和教育条例;1914年,英国教育委员会还制定条例,要求地方当局拨付资金,为放假之后的在校学生提供伙食补贴……

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让英国的工人阶级松了一口气。他们慢慢减少了对孩子健康状况的担忧,也更愿意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了——在这之前,很多工人家庭宁愿让孩子辍学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私人生活史Ⅴ》中概括了英法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特点:“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实际上源自于更深层的社会变化。与其说它反映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化,不如说它反映了对于由社会承担职业培训的需要。”

简单的说,此时对青少年的教育,已经从家庭为主转变为“社会化教育”。这样的变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除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之外,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解放父母的时间,同时培养更懂知识、更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也成了当时社会的重要需求。

英国20世纪初的校餐制

在改革之前,欧洲很多国家的教育更偏向于家庭化。穷人对教育无所谓,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巧就行。而富裕家庭更倾向于把老师请到家里,接受更加针对性的教育。

但是,教育改革让家长们越来越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都意识到,学校教育更专业、更系统。

除此之外,英法等国也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青少年们的体质太差了。

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英国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对国民的身体情况进行了基本的统计。结果显示,“1899年至1900年7月间,在曼彻斯特报名当兵的11000人中,有8000人身体不适合扛枪和不能忍受艰苦的训练。”而当时的另一个调查则显示,每五个应征者中,经过两年的服役后只有两人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私人生活史Ⅴ》中对法国的概括则更直白:“起初,夏令营的目的只是增强体质。慈善人士希望借此机会给苍白虚弱的城市孩子一些新鲜空气,给他们注入一些活力。”

确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法等国家,大多数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不得不忍受糟糕的空气质量和各种流行疾病,中下层的孩子们营养不良是很正常的情况。那些上层人士的孩子,也减少了对骑马打猎的重视,转而培养他们社交礼仪、商业技巧,更多人则花大力气把孩子培养成律师和医生——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

与此同时,19世纪末的欧洲,大规模的传染病依然折磨着人们。《企鹅欧洲史7》中记载:“19世纪的大部分年代,欧洲人不得不生活在疾病肆虐的环境中,这些疾病轻者致残,重者致命。”比如著名的肺结核,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就曾经说过:“这种疾病极为常见,欧洲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被肺结核过早夺去生命。”

19世纪下半叶,英国20—24岁年龄段的死者中,几乎有一半是死于肺结核。除此之外,还有伤寒、疟疾、白喉、猩红热、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等疾病,都时刻威胁着城市人的生命。

人们意识到,城市人群体质的降低,不仅和疾病有关,也因为拥挤的住房和糟糕的空气。让孩子们离开家庭、离开学校,走向大自然,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童子军组织能够迅速发展的另一个潜在原因,就是欧美各国普遍意识到,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要从青少年开始。

巴登·鲍威尔的第一次童子军活动,不仅招募了12名上层社会的孩子,还招募了29名下层社会的孩子。他这样的刻意安排,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这里不讲究阶级、教派、贫富等等问题,公平自由的竞争和学习。

我们前面提到了,19世纪末英法等国的一系列改革,都源于社会矛盾的加剧。所谓社会矛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大量的贫困人口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比如英国的改革中,不管是劳资问题还是保险法案,包括教育改革,都在试图缓解社会底层的愤怒。

然而,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社会各阶级如何才能加强交流,不至于过分对立呢?政府的想法很简单,加强政府的公共活动力度。

也就是说,不仅让社会底层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更让他们有机会和上层社会直接交流。而其中最顺其自然的,自然是青少年的教育活动。

所以,为了“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除了学校教育阶段之外,“干预”逐渐涉及了孩子成年之前的所有时间段和几乎所有领域。比如,1946年,法国的一项法令开始规定,怀孕女性如果想得到儿童保育补贴,就必须在怀孕期间至少看三次医生;在儿童发育早期,父母有义务给孩子接种疫苗;社会福利机构也逐渐兴起,派出工作人员实际调查儿童教育状况……

越来越多的教育“干涉”,让不同阶级享受更多“相同的待遇”,无形中弱化了社会矛盾。童子军组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在这里,孩子们没有贫富差距。他们必须按照相同的规章制度,完成相同难度的任务,凭借个人能力获得奖励,实际上将“平等”最大化了。

所以,童子军之所以在20世纪初出现,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军事化”的组织,但其从最初创建开始,就不是为了培养能“打仗”的孩子。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