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教训和蜀吴之间的和好原因

公元221年,刘备大举讨伐东吴,以惨败告终。一场战斗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有弊的因素,包括指挥官的个人情绪。关羽败麦城,被俘后,魏国召开紧急响应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收缩兵力,努力保护自己。刘烨不同意。他说:刘备和关羽是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恨。他这次出兵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的教训

刘烨熟悉刘备的脾气,充分掌握敌情。事实并非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

至于蜀汉,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是一面倒的:反对。诸葛亮、赵云、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特别是赵云的分析在历史书上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一战略。如果我们贸然征服吴,我们可能会陷入长期消费的境地,军队不能解决。这里要给赵云点赞,他事先看到这场战争将是一场消耗战。

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费战,都是不理智的。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见巧久。即使没有聪明的战略战术,只要行动迅速,就能赢;如果你陷入长期的激战,即使你用尽了各种策略,你最终也会失败。

如果刘备冷静下来,他就会看到这个缺点。然而,为兄弟报仇的冲动模糊了他的战略愿景,扭曲了他的战术观念。他坚持用兵,并自信地说:我老了。这通常被称为愤怒老师,这是一个禁忌。由于高级管理层过于情绪化,会导致战略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一个只发泄情绪的战略行动怎么能有明确的目标呢?

刘备的军事行动也有点分散。他追击了苏州鲁迅的军队,穿过数百英里的山脉和森林,越来越分散。最后,他把军队分布在山区的起伏和丛林中。扩散范围越大,战斗力就越松懈。在仲夏,军队驻扎在丛林中,很容易被火攻击。当时,远在北方的曹派看到了这一点,说刘备会输的。

刘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太焦虑了,报复的动机掩盖了战略目的。蜀军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千里迢迢来到山上,边缘山,应该收获,好收获,坏撤退,一切以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

刘备呢?当时,他认为如果他不给东吴上一课,他会为关羽感到难过。当然,他也试图夺回荆州。然而,他为兄弟报仇的意图干扰了他的军事意图。鲁迅也了解了刘备的情绪。他一直拖着他,因为他充满了愤怒,无法发泄。你越想报仇,我就越不和你打架,这样敌人就可以在愤怒的状态下消耗它。

愤怒不能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焦虑和疲劳,然后失去至少的智慧。即使是密林地区在气候干燥时不宜驻军的基本知识也被遗忘了,最终导致鲁迅所说的士兵疲惫、沮丧、无法复活。于是鲁迅发动火攻,给每个士兵一把茅草,点火,以极微薄的成本击败刘备,破其40多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刘备战败的那一刻,还有明显的个人情绪,大惭愧,又羞又生气。当他到达白帝城时,他还给鲁迅写了一封信,问他是否敢再战他的个人情绪太强烈了。

曹操在控制情绪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公元213年,为了报复赤壁之仇,曹操再次征服东吴。结果,他被连绵不断的春雨挡住了南下的步伐。孙权写信给他说:河水涨了,你最好走,春水来了,公平快走。他还说:你不会死,你会感到孤独。但曹操并不生气。他冷静地判断客观情况,认为自己得不到半毛钱的好处。他迅速撤退,不受情绪的影响。

为什么蜀吴在夷陵之战后和好

在夷陵,刘备征伐东吴,被东吴的鲁迅打败。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从那以后,三国这样的战争。刘备失败后,逃回蜀汉,在永安城安顿下来,第二年4月病逝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直接关系到羞愧和愤怒。刘备起兵,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张飞起兵之初被杀,也间接死于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增添新仇。然而,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战败,却在十月与东吴讲和。虽然和约是孙权首先提出的,但刘备为什么要和孙权讲和,而不是报复这种新的仇恨呢?

战争开始时,孙权为了防止双方受敌,不得不向魏国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要求大臣们讨论是否要出兵与吴国一起征服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尚未交兵,此时不应出兵。当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即便如此,也要选择有利的时机,有利的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向魏国投降。可以说,魏国不战得利。就东吴而言,虽然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消费也很大。如果刘备此时继续攻击,孙权很可能会面临魏国的攻击。事实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刘备,九月遭到魏攻击。只是因为孙权早有防备,战争才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孙权首先提出,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两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在狙击手和蛤蜊之间的斗争之后,一定是魏国这个渔民。无论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另一方,魏国都会轻易出来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在吴蜀之间的战争中,魏国肯定会从中受益,继续对抗,魏国也会继续受益。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两家必须暂时和解。

那么,除了这种大的战略形势,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刘备东征,带走了蜀汉军队,说是4万,说是5万,因为刘备几乎独自逃跑,江北黄权部队投降了魏,所以东征部队被全军摧毁。刘备原本由关羽率领的军队都被歼灭和收编,所以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一半以上的军队。三国时期,蜀国人口只有一百万,全国能动员多少参战者?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损失严重损害了蜀国的活力,失去了一切。刘备从建安19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章投降至张武2年(公元222)与孙权签订合同,前后仅8年。在过去的八年里,刘备主要依靠自己的声望来统治这个地区。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整合内部。后来,朱褒和雍凯的反叛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刘备都无法主动再次作战。这与他遗嘱留下的李严镇守永安不同,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总的来说,既然孙权无法主动一战,可以说是中下怀,刘备怎么会不同意呢?

刘备于202年秋天8月收兵回巫县。那年12月,他病得很重。其中,诸葛亮于10月招募他负责在成都建造南北郊祭坛。这说明刘备很清楚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未来。因此,当孙权派使者要求讲和时,刘备立即同意,并派太中医生宗伟处理此事。

刘备处理此事,并为儿子留下了政治遗产。如果把这件事留给儿子,刘禅会很尴尬,不说话,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说话,显然要承受与杀死父亲和敌人和平的沉重压力。刘备处理了这件事,刘禅以后不能带任何负担,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

当然,刘备必须这样做,无论是外部形势还是内部现实,都反映了刘备作为政治家的勇气。皇帝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不容易,失败后很难和对手说话。不顾面子,不顾过去的嫌疑,刘备与孙权讲和,并非每个集团领导都能做到。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太好,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然而,在一个强大的诸侯被摧毁后,刘备终于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的优势。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