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颌是如何身亡,他的死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正处于天下大乱的时候,有能力的人都想做出一番事业,而能够真正混的开的却只有曹、刘、孙三家势力,他们各自拥有强大的武将以及庞大的军队。其中刘备以五虎将闻名天下,而孙权则由十二虎臣保护江东安稳,实力最强的曹操则是依靠五子良将征战沙场。如果让我们依照实力对这些武将进行排行的话,关羽张飞能够排进前六,而曹操手下的几位将领大多数都能进入前十,其中不乏令诸葛亮恐惧的武将,就比如说张郃,作为三国后期的曹魏大将,张郃迫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令蜀国为数不多的人才有凋零了一位,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了,但他却死在了自己人的算计之中,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那么张颌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张颌的死亡原因是什么的详细解答。

司马懿

历史学家蔡东藩曾经说道:“郃为魏之大将,街亭一役,郃实主之;诸葛公计毕此獠,马谡有知,能无快意?”意思是说:张郃是魏国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中痛失街亭之战,实际上是张郃所指挥的,后来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计谋,射死张郃,那么在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所斩的马谡应该是很开心了吧!既然蔡东藩先生都说张郃是诸葛亮所设计射杀的,为何后世在张郃之死的这件事情上,司马懿却受到了怀疑呢?

司马懿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魏国的军事人才已经凋零了,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曹休、曹真这些“诸夏侯曹”的名将以及张辽、乐进、于禁、典韦这些“五子良将”中的四将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虎将云集的魏国,严重的出现了“将荒”,能堪重用的只有张郃和司马懿了,而魏明帝选择了司马懿担任抵抗蜀汉西线战场的总指挥,这也是让诸葛亮头疼的新对手。

司马懿这个新对手是十分老练的,尽管其部下将领个个跃跃欲试,但是司马懿却不急于进攻,而是采用“拖”字诀,矛头直指蜀军的软肋。《孙子兵法》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草则亡,无委积则亡”,粮草的供应是军队的命脉,而蜀军的问题便是粮草运输困难。诸葛亮碰到运用“拖”字诀这样的对手,心中也无可奈何。诸葛亮只能命令部队一步一步地往后退却,而司马懿继续跟进却不进攻。由于阴雨连绵,粮食无法供应,后主刘禅只能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尽管诸葛亮心有疑虑,但是缺乏粮草已成事实,只能遵从诏令下令撤军。

《孙子兵法》中有七条作战原则: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从之、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司马懿作为西线指挥官,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他却犯了“归师勿遏”的大忌,坚持派兵去追击,并且点名由张郃率队,导致张郃追到木门道的时候中了蜀军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司马懿既然知道用兵之道,而他所下达追击的命令,存在那些疑点?

其一:这道命令与司马懿指挥作战的谋略不相符;

纵观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历次交锋中,高手对决都是非常谨慎的。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的初次对决,自然都是不敢大意的,尤其是司马懿所采取的“消极进攻,积极防守”的战略思想,可以说对蜀军的软肋已经研究透了,对蜀军的后勤粮草运输困难是心知肚明的,这种“拖”字诀到后面对蜀军的战役也是屡试不爽的。

其二:与《孙子兵法》背道而驰;

《孙子兵法》的七条作战原则明确描述“归师勿遏”,司马懿作为魏国西线的总指挥,跟随过两代魏主,虽然没有正面与诸葛亮对决过,但是对诸葛亮的了解也并不会少,以诸葛亮缜密的心性,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诸葛亮在撤退方案中会有阻击敌军追击的安排,而司马懿居然还要派遣名将张郃带队执行追击的任务,所以司马懿难以摆脱借刀杀人的嫌疑。

这两条疑点很难摆脱司马懿借刀杀人的嫌疑,疑点连起来也直指司马懿,而更多的人认为张郃久居西部,对蜀军的内部及军事更为了解,而且张郃作为“五子良将”在军中威望远远超过司马懿,《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过:“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从计,自诸葛亮惮之。”可以看出张郃不仅在魏军中威望甚高,连诸葛亮也很忌惮他,而且虽然魏明帝派遣司马懿主持西线的战事,张郃却是车骑将军,用张郃牵制司马懿。张郃在军中的威望和在皇帝心中的信任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的真实目的。

看似张郃的死因是司马懿一手策划的,但是作为魏国的皇帝,明知道两人指挥意见不合,且张郃在西线战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不得不让司马懿对张郃有所忌惮。张郃之死痛心的无疑是魏明帝,但是张郃之死缘由还是他任命人员不当所造成的,一个战区中同时派遣一名大将军和一名车骑将军,这样的人事任命为张郃之死埋下了隐患。魏明帝错误的人事任命才是导致张郃死亡的源头。

各位看官,大家如有异议,请在评论区留言赐教!谢谢!

参阅《三国演义》、《三国志》、《孙子兵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