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是谁?他的生平简介

董必武是什么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经过大大小小的革命斗争才建立起来的,而在这些英勇的革命烈士之中,有这么一位先辈,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但名声却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广为人知,他就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后人称其为“董老”,董必武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要的贡献,虽然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投身于前线杀敌,但他在政工与情报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我国早期的情报工作就是由董必武、李克农、周恩来等人负责的,解放战争中我军之所以能够将国民党渗透得如同筛子一般,是离不开董必武的努力的,可以说董必武是中国的谍报之王。

贫寒出身、优秀家风塑造勤俭品格

董必武先生出生在今天湖北红安县的一个穷秀才家庭,家里虽然清贫,但是良好的读书人家风使得董必武先生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勤俭节约习惯。

在董必武先生的家族中,接连三代人都没有能够获得功名,董必武先生的曾祖父就决定另谋出路,用积蓄开了一个小小的酱园,当时村里面的人都叫做"酱园董家"。后来到了董必武先生出生的时候,酱园的生意更是做不下去,生活十分困难。

董必武先生的父亲就是老实的教书秀才,教子严格,一板一眼。董必武先生的母亲贤惠能干,为了补贴家用,纺纱织布、纳鞋补鞋,各种能做的零工都不放过。就这样,家境的贫寒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这种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董必武先生在父亲的启蒙下,很早就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格,并且陪伴他终生。

正是由于这种可贵的品质,使得董必武先生的人格魅力极度出众,即使革命陷入低潮,蒋介石政府高官厚禄的拉拢收买,董必武先生都始终坚定革命信念,没有丝毫动摇。

人前体面为国为党,人后勤俭节约为先

董必武先生个人十分勤俭节约,大到家具用品,小到笔墨线头,无不是能修就修,能补就补,牙刷断了、笔杆断了都是缠好继续用。董必武先生对劝他换新的人这样说道:"当然,一支笔,一片纸,一把牙刷,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是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浪费一点,几亿人加到一块绝不是个小数。"

甚至于在开国大典上,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上,董必武先生和毛主席是仅有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董必武先生就站在毛主席的背后,但是却非常的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和老土,即使在这么一个庄严隆重的时刻,董必武先生也只是穿着洗得干净发硬的黑色中山装。若是放在普通人群中去,恐怕也不会有人会认为这是位高权重的党中央领导人吧。

面对自己这样的性子,也有人称自己为"铁公鸡",但是董必武先生也知道那是善意的玩笑,所以他也经常开玩笑地说:"在领导人中,很多人能力都比我强,但他们有一点不如我,就是比穷。"这种诙谐的自嘲体现了董必武先生高尚的节俭品德,所有人都敬佩这位老人。

1937年的时候,国共两党已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董必武先生必须要到南京进行党的统战工作。

要去国统区工作,就不能再像在延安工作时一样,灰布灰袍,白毛巾缠头了,必须也要打扮得像国民党统治区的绅士模样。

当时从汉口前往南京要坐客轮,旅途十分漫长。在船上的日子里,董必武先生只肯坐普通舱,吃饭也只吃普通的大锅饭,从来不另点炒菜。

董必武对身边想要给他安排好一点伙食的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目前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毛主席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这种黑豆硬得很,要先用小铁锤打碎后才能煮着吃,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党中央,想着毛主席。"

董必武先生是党的领导人,要与当时社会各界打交道,与各民主党派、各国大使和记者等沟通,理应打理好自己的形象,因为在那个时候董必武先生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党的形象。但是董必武先生关照工作人员,只能买三块钱一顶的礼帽和最普通的皮鞋,不准多花。

工作人员不解,认为在这种时刻,更不该节俭,共产党人不比国民党低贱,穿得差了会被人家看轻的。然而董必武先生郑重地回答道:"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党,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我们因为工作需要,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

于是在那个时代,董必武先生穿着自己便宜普通的长衫马褂,和一堆衣着华丽的"绅士"们唇枪舌剑,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地服务着。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抗战胜利后。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董必武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也要出席会议,而这次会议上要打交道的是各国代表,谁也不能弱了自己国家的气势,丢了自己的国家的脸面。于是董必武先生得到了一笔不菲的着装费和生活费,而这中间国民政府发的就有1300美元,在当时战后凋敝的社会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但是在这个时候,董必武先生的"抠抠搜搜"的那股劲头儿又发作了,他本可以光明正大使用这笔经费,没有人可以责怪他,因为这是去美国参加大会,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是中国的形象。别人都是花费几百美元去订做一套高级西装,而董必武却自己找了一家成衣店,买了一套最普通的成品西装,总共才花了25美元,就这个价钱还是董必武先生软磨硬泡砍价得来的。

到达纽约之后,董必武先生也没有大手大脚花钱。别人住在豪华宾馆里花天酒地,董必武先生跑了很多个地方找到一家便宜的小旅馆住下。别人在酒店里大手大脚,董必武先生为了省钱,即使是再便宜的饭馆也不去,宁愿自己买点便宜的菜回来自己做。

董必武先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代表党、代表国家的形象时必须购买精美衣服,也是非常勤俭,人前体面代表的永远不是自己的面子,而是党和国家。自身的需求被董必武先生压缩再压缩,从不以此为苦,反而以此为荣。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吧。

三到大连三次勤俭教育

董必武先生第一次到大连是在1952年,那个时候董必武先生住在大连老虎滩招待所。接待方非常热情,对这位党的创始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非常尊重,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安排得十分周到。但是对于大连方面的接待,董必武先生却显得并没有那么领情。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的时候,董必武先生就停下了筷子,一脸疑惑。他让服务员去把食堂的负责人叫过来,负责人以为哪里没有安排好,出了漏子,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心里十分忐忑。

董必武先生看见紧张兮兮的负责人,放松了脸色,和蔼地问道:"大连的油菜不长叶子吗?"食堂负责人听见这个问题,心里松了一口气,明白不是自己招待不周,当下就轻松地说:"长呀。"

董必武先生奇怪地问道:"那为什么我吃的油菜全是菜梗子,不见菜叶子呢?"

食堂负责人恍然大悟地回答道:"首长,这是为了您的身体考虑啊。您想啊,油菜叶子上有虫子,这当然不能给首长吃,只好扔掉了。"

董必武听见这样的回答,摇摇头,没有生气,只是很耐心地对食堂负责人说:"农民种点菜很不容易的,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咱们可不能糟踏农民的劳动成果啊!菜叶有虫子好好洗洗就可以吃嘛,有什么问题?"

食堂负责人在这个时候明白了面前的这位首长的勤俭节约的品质,他很受教育,在董必武先生待在大连剩下的日子里,按照董必武先生的要求给他炒油菜吃。

董必武先生第二次到大连是在1959年。当时国内刚刚经历过"大跃进",生产困难,经济比较拮据,市场上供应十分短缺。在当时大连的市场很难见到大虾,而接待方为了做好接待工作,想着董必武先生年龄大了,需要吃些有营养的东西,于是专门为了他买了两盒虾罐头。

董必武先生知道这是专门为了他买的,坚决不肯吃,他说:"国家现在经济困难,我们还能吃大虾吗?一斤大虾能给国家换回多少钢!"接待处的同志十分为难,借口买都买了,是大家的一份心意,下不为例。但是董必武先生就是不听,坚决不肯吃,最后只得让接待处的同志给退了。

董必武先生特别吩咐随行的工作人员,对他的饮食,不要特殊对待,菜也不要多做,剩饭剩菜要留起来,下一顿还能接着吃。就这样"抠抠搜搜"的董必武先生,在大连第二次教育了地方的同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等到董必武先生第三次到达大连的时候,发生了一次"罢宴事件"。

这次事件发生在董必武先生视察旅顺海军基地的时候,当时董必武先生看见国家的海军力量发展得如此好,士兵们精神面貌十分出众,他心里十分地高兴,还即兴赋诗了一首。

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董必武先生被海军部队招待着进入了食堂,可是一看见食堂桌子上摆得密密麻麻的酒菜,董必武先生的脸色瞬间变了,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食堂,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不出来了。

海军负责人当时就傻眼了,不明白董必武先生为什么生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不敢推门去问,一时间,一大帮人就在原地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做。过了一会儿,董必武先生的秘书推开门走了出来,对大家表述了一下董必武先生的意思。

原来此前中央早已经明文规定,待客不得大摆宴席。董必武先生就是生气海军部队公然无视中央的规定,还给他安排了这么浪费的一桌饭菜。董必武先生明确地说:"今天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我今天就不吃饭了。"

海军基地的领导人推开了董必武先生的房门,赔笑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就是准备了一些海味,那是不花钱的,是战士们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我们有个潜水中队,就在我们招待所附近驻扎,平时结合潜水训练,战士们带一个网袋下水,顺便给我们带一点海味上来,给我们改善改善生活,大海嘛,取之不尽,用之不,靠海吃海,这不算是浪费。"

但是董必武先生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被基地领导说服,反而是耐心解释道,他身为国家领导人,更必须以身作则。战士们自己改善自己的伙食,在没有违反规定的情况下,他不反对,但是改善伙食与大摆宴席是两回事,要分清楚,这样的浪费的宴席他是坐不住的。

董必武先生在大连的第三次勤俭教育打动了在场的人,基地领导以身作则,按照董必武先生的要求把酒菜撤走,只留下了少量的海鲜,董必武先生才重新下楼吃饭。

勤俭做人做事影响周边人

《论语》曾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董必武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君子,他将勤俭做人做事当成自己一身的信条,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保持了"抠抠搜搜"的态度。但董必武先生不仅仅是自己保持勤俭节约,更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也从中学习、获益良多。

董必武先生的妻子何莲芝出身于四川农村,也是一名历经过千辛万险的女红军,在延安的时候也被评为"劳动英雄"和"模范家属"。即使解放后,受丈夫影响,何莲芝在生活上也特别朴素,董必武先生儿子在后来回忆母亲的时候曾说:"母亲的一套西式套装就是用我父亲的西装改的"

解放后,何莲芝按照她当时的级别是可以上调工资的,但是董必武先生却十分反对。他亲自找到妻子单位的领导,对他们说,"你们不能因为她是我董必武的夫人就对她特殊照顾,给她上调工资。国家还有那么多家境困难的同志呢,他们找谁去?"

多年来深受丈夫勤俭精神的影响,何莲芝也十分深明大义,不涨工资她谁也不求,不怨天尤人,自己在家里养点鸡鸭,从无怨言。

而董必武先生的儿子董良翮本该有着光明的前途,在当时,身为开国元勋的儿子,总会受到各方面的照顾,而当时去参军是最有前途的,晋升的途径非常通畅。

董良翮想要去参军,但是董必武却拍板决定道:"高干子女更不能搞特殊,否则老百姓怎么看我们共产党?良翮去乡下插队去,有我在,董家人谁都别想搞特殊!"于是就这样,董良翮在父亲发话后就去了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插队。在离开之前,董必武先生语重心长嘱咐儿子不能和外面人说他是董必武的儿子,要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太高傲脱离群众。

而董良翮同母亲一样,也深受父亲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好继承了父亲的精神。董良翮去插队的这十年间,竟然从来没有漏过口风,没有一人知道这个吃苦耐劳的年轻人竟然是国家领导人、副主席的儿子。

董必武先生的资历几乎可与毛主席齐平,是新中国成立后仅剩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绝不是个人的小气和抠门,而是为了国家的建设甘愿牺牲个人利益和享受。

董必武先生省下来的钱,买了最先进的打印机和打字机送给新华日报,对着科教文事业,董必武先生从来不吝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他自己确实节俭到每一张纸都正反面密密麻麻使用,甚至于用过的旧台历、旧请柬甚至是某些单位的晚会节目单也拿来写字。董必武先生用他高尚的品格彰显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坚持和操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