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节和开门节是什么意思,关门节与开门节有什么不同之处

关门节和开门节都是古印度佛教的宗教节日,目前这两个节日在我国的云南地区比较盛行,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部分佤族都会在这两个节日到来时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关门节和开门节在傣语中叫做“毫洼”和“敖洼”,意思是“入夏安居”和“出夏安居”,分别对应着两种状态,傣族人一般会在关门节这天闭门不出,直到开门节这天才恢复正常的出行。那么关门节与开门节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门节和开门节是什么意思的详细解答。
“毫洼”与“敖洼”系德宏傣语,意为“入夏安居”和“出夏安居”,俗称“关门节”和“开门节”,也称“进洼”和“出洼”。分别在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15日)和12月15日(农历9月15日)举行,活动持续三个月。它是11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傣族地区后产生并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一种佛事活动。

2009年,傣族“关门节、开门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洼”,也就是“关门节,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祖往西天讲经,为防其间佛徒外出扰民生事,便将所有佛徒集中在寺中三个月,并规定不准外出,只能静守寺中诵经赎罪。“关门节”由此而来。实质是因适逢雨季农闲期,佛教便利用这段时间集中信众进行念经拜佛等一系列宗教活动。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为德宏傣族民间每年最隆重的佛教盛事。其间,民间停止一切重大的俗事活动,要进行静心持戒、听经坐禅、诵经赕佛、反思忏悔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以及隆重的庆典集会活动。

“进洼”三个月期间,每七天就是去奘房的日期,男女老少去奘房之前,要修身干净穿戴整齐,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到佛寺,老人在佛寺食宿持戒,全心全意诵经、听经坐禅,忏悔自己的过错,洗礼自己的心境。

老人们在寺庙修行,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守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吸毒)、听佛法、诵佛经,是无上的功德,善事;年轻人则负责老人进洼期间的饮食后勤,以求积功德,结善缘。

在进洼节期间,傣族男女老少还要遵守不能盖房起屋,不能举办婚事,外出需要向佛主请示。另外,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村寨中要保持安静、祥和,不可大声喧哗。

进洼当天,每个村寨里的傣族小伙和傣族姑娘们聚集到一起,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锣,走遍整个村寨收集供品,村中家家户户听到铓锣声,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供米、鲜花、钱物等送上,夜里10点左右,上了年纪的老人开始陆续来到佛寺,年轻人则聚集到佛寺做果雕、精心准备供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进洼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在年轻人看来,进洼节成为他们相聚的一次机会,但是进洼节的传统,收供品、做果雕、进奘房诵经祈福,依旧被一代代的傣家人延续着。

“出洼”,也就是“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的“安居”与“农忙”结束,意味着进洼期间的戒规都解除了,人们也就可以办婚事了。

紧接着到“出洼干朵节”,“出洼干朵节”是消除矛盾、化解冲突的节日,是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节日,在德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从2007年开始,在芒市佛协会、芒市傣学学会及德宏市各族群众的努力下每年均举办“摆少桑”出洼干朵节活动。这时傣家人个个穿上盛装,用最高的礼节和最诚挚的心礼佛,将自己在“进洼”期间或以前犯的过错在佛前诚心忏悔,以这种方式净化自己的心灵。

节日期间,通常要宴请宾客、浴佛、赕佛、拜塔…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芒市地区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携鲜花,背上织锦做成的筒帕,装上米、蜡烛、水果、香、饼干等前往勐焕大金塔过节。

节日当天,除佛事活动之外,大家敲起芒锣、象脚鼓,还有嘎伴光和傣拳、傣棍表演等。高潮时,以吼声助兴,舞风古朴,动作有力,享尽狂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