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茶文化历史:探索布朗族饮茶传统的久远发展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因地制宜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云南大山之中的布朗族人,自然就是依靠山间出产的各种农作物来保障生活基础了,但他们与其他靠山生活的民族不同,作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作物并非果树,而是茶叶。说起茶叶,就不得不提布朗族与茶叶之间的渊源了,布朗族是所有民族中最早种植的民族,如今云南的德昂、西双版纳地区中的许多树龄达到千年的茶树,基本都是由布朗族人的祖先亲手种下的。那么布朗族饮茶历史发展多久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布朗族的茶文化历史的详细介绍。

据历史记载,布朗族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濮人后裔,方国瑜先生认为:“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澜沧芒景布朗族所处的景迈山是“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古茶产区,平均海拔在1400米左右,区间还间杂有多个山间盆地,以及平缓起伏的小丘陵。由于景迈山山体海拔跨度较大,形成了立体气候,适宜山地茶叶种植。茶叶种植是布朗族农耕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与茶渊源颇深,据黄桂枢先生考证,“普茶”即“濮茶”。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澜沧邦崴大茶树就是布朗族先人濮人的杰作,因而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的民族。

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民族史学者的支持,著名民族学家马曜教授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中说:“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

遗憾的是,布朗族至今无本民族文字,布朗族民族文献的缺失无法全面呈现布朗族先民茶叶种植历史,虽然布朗族后来转用的老傣文对布朗族茶叶种植的记录,但也是残缺不全,而汉族历史文献之于布朗族茶文化记载更是凤毛麟角。书面文献记录的缺失成为重建布朗族山地茶叶种植文化原始图景的掣肘。

因此,布朗族先民如何认识茶、种植茶的社会行为,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系统对茶进行分类、命名,布朗族先民在种植茶、饮用茶的过程中衍生的茶文化如何变迁等诸多问题似乎成为了一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谜。

然而有幸的是,澜沧芒景村布朗族母语保持完好,在布朗语中至今仍保存了成系统的口语性较强的与茶相关的词汇材料,这为我们透过茶文化词汇所指称的物质文化现象透视布朗族先民认识茶、种植茶等原始图景及其相关茶文化镜像的衍生、演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布朗族茶叶种植文献记载始于用老傣文书写的布朗族史诗《奔闷》。据普洱市惠民镇芒景村苏国文老师从缅甸抄写回来的布朗族创世史《奔闷》记载,芒景出现茶叶种植佛历731年(696)正式建寨。同时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茶叶,距今已有1835年的历史。芒景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历史在其口耳相传的口述史也有相关记载,被芒景布朗族奉为茶祖帕岩冷在临终前曾嘱咐部落族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此外,布朗族后人所传唱的《祖先歌》中部分唱段中也提及帕岩冷对茶叶种植的贡献:“帕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帕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

在茶叶制作方面,布朗族制作茶、饮茶习俗也见诸史书。唐咸通三年(862)樊绰撰《蛮书》(卷七)载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卷七《蛮书云南管内物产》)

由上述文献观之.布朗族史诗及汉族文献中关于布朗族先民种植茶叶的记录表明.布朗族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以回溯到1800多年前,且可以与今布朗族民族口述史所呈现的历史集体记忆相印证。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