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葫芦节:探寻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同样的重视,由于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不同,各地方政府都会根据当地的少数民族族类来安排节日庆祝的场地以及允许参加的人员数量。拉祜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传统节日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在拉祜族中重要程度相当于汉族纯洁的葫芦节。又叫“阿朋阿龙尼”,该节日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节日里的葫芦是象征着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着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以及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那么拉祜族的葫芦节都有些风俗习惯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拉祜族葫芦节的详细介绍,看完本文后你就会知道拉祜族的葫芦节都需要注意那些事项了。

拉祜语称葫芦节为"阿朋阿龙尼",是澜沧县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堪比汉族的春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拉祜族把葫芦视为圣物,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拉祜族葫芦节

葫芦节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史诗叙述厄莎造就天地万物后,将一粒金色的葫芦种子种在一棵大树下,种子慢慢发芽、开花、长成葫芦。厄莎请来小米雀和松鼠啄开葫芦,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从葫芦中走出来。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成为拉祜族的诞生日,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葫芦节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水灾,洪水把一切都吞没了,面对滔天的巨浪,人类的祖先为了保存一点人类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对男女分别放进了五十只大葫芦里,并把葫芦放进水里,让它随波漂流,其中的一只葫芦,随着水流,到了这片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原上。洪水退去,葫芦分成了两半,从里面走出来的一对男女,并成了今天这块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各种图腾中,以及流传至今的传说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对"葫芦"的无限感激与崇敬。

葫芦不仅被拉祜族视为"圣灵",还是拉祜族人的生活伴侣

拉祜族图腾

拉祜族用葫芦装水酒,装火药、储藏谷种,做芦笙。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清凉,装酒不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对给予了自己生命的"圣灵",拉祜族人民以独特的方式——"葫芦节",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敬意。

葫芦节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澜沧召开的"拉祜族史研讨会"上,澜沧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经征求各地参会拉祜族群众的意见,决定把传说中拉祜族祖先诞生的日子法定为全县拉祜族的节日。

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用独特的庆祝方式表达着对"圣灵"的敬意

每逢葫芦节,拉祜族人民都会穿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后生、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

葫芦节庆典要持续三天三夜,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着,唱着。渴了,停下来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再接着跳,接着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再继续。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