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为何在西凉受挫?

薛仁贵为什么攻不下西凉?我们都知道薛仁贵是唐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活跃在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一生战功卓著,早期可以说是神勇无敌,甚至创下了2000人击退25万人,杀敌万余人的惊人战绩,致使敌方闻风丧胆,一提薛仁贵的名称就直接开门投降。那么薛仁贵为何在西凉受挫?要解答这点就要从他的经理说起,创下这些战绩的时候是征讨高句丽,位于大唐的东侧,薛仁贵在此经营多年,而征战西凉的时候则是临危受命,对当地情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他在西凉之战中更多的是听信手下副将的策略,进而导致西凉大败。

薛仁贵此人是山西人,他也是从军中小兵做起发展到了元帅一职,是非常励志的一个草根,他在辽东的时候绝对是一往无前,为唐高宗定朝鲜。是最大的功臣之一,此人他并没有学习过很系统的战术指挥,但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敏锐的发觉到敌人的弱点,加以精确打击。起初,西域也是在唐太宗时期局势也比较稳定,但由于大唐时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得太广了,有些地方难免力不从心。

这时吐蕃就看出,大唐西域驻防的力量有点薄弱,于是蠢蠢欲动想要进攻甘肃一带的边界,而唐高宗此人虽说没有他父亲有名,但也是一个武帝。加上当时松赞干布已经离开人世,整个吐蕃对于大唐还是有一定的仇恨性,于是李治就派遣在辽东立下不世之功的薛仁贵前去西域,想给这个不老实的邻居一个痛击,因为在他看来,薛仁贵平定吐蕃实在是太简单的事情了。

朝廷拨了薛仁贵5万的人马,吐蕃那边论钦陵率领40万大军。兵力比例悬殊达到了1:8,其实在当时大唐能够派出5万兵力,已经是很给吐蕃面子了,他们在攻打一些敌对国家的时候,经常是派出几千人就能收拾,因为大唐的铁骑在当时世界上来说,个人战斗力也是极强的,就连这样李治都认为给老薛的人手是比较多了。到了西域之后,薛仁贵由于是临时受命,所以他并不是太了解清楚状况。

他和朝廷派下来的副将郭侍封商量打法,郭侍封锋认为应该将队伍中的精锐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后直接将吐蕃的都城给打下来就行了,战役也就全部结束,他们两人能够回到长安论功行赏,薛仁贵由于对西域并未有太多的研究,于是同意了这个决定,他们两个人将所带的5万人马全部往中间靠拢左右,两翼留下了极大的空挡。不过薛仁贵不愧是名将,他将 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士兵放在最后,让他们保护辎重,而自己则率领精锐士兵当作突击

而且他和吐蕃进行决战的大非川,这个地方地势很有特点,是一条羊肠小道,所以薛仁贵能够实行这种长蛇阵的阵法,因为在他看来,左右两边是天险守护,但是没想到吐蕃的论钦陵确实是一个名将,他居然早提前一个星期让,10万人马在大非川两旁的山谷之上埋伏,等到唐军到来的时候,通过之前约定好的暗号,从左右两方跳下来,其中遭遇横死的吐蕃兵不计其数,但还是有不少士兵成功进入了唐朝军营之中。

结果薛仁贵所带领的士兵阵脚大乱,名将也无法挽回军心,这场战役也是因此失败。那些粮草加上副将都被吐蕃所抢走,郭侍封后来也失踪,薛仁贵差点没能回到长安,还是和吐蕃约定好一些"条约"才被放出来,回到都城李治也是怒不可遏,因为薛仁贵是他最看重的一员将领,结果损失这么严重,13州都被丢了,经过大臣的劝解,勉强留了一条老薛的命,但也贬为废民,此后一直没有得到征召。

从这场战役分析,薛仁贵肯定是必败无疑。其实这和李治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时驻守西域的是名叫苏定方,但是苏定方遭到一些大臣的弹劾郁郁而终,西域没有了主心骨,李治虽然将薛仁贵调到这里,但毕竟东西两方不一样,西域的局势是海拔高,指挥作战的话需要通过仰角进攻,而薛仁贵所带领的5万士兵,大多都是中原人,对这种高原气候并不是太适应,加上薛仁贵对西域也不是太了解,信任副将郭侍封,并且依仗天险,也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其实就是薛仁贵有点轻敌大意了,他在东边实在太实在太顺利了,认为所率领着5万唐军拿下吐蕃,还不是轻而易举。结果被予以重击,当然我们不能通过这场战役就否定薛仁贵他是一位庸才,只是老马失前蹄,这位三箭定天山的名将,也栽了这么大跟头,此后十年担任一些闲职,最后落得个凄惨收场。中原军队在西域作战的成绩其实都不是太好,连高仙芝这样的好手,都曾经败北。唐玄宗过后整个吐蕃也是被阿拉伯人警戒的控制。如果薛仁贵这场战役,能够将吐蕃顺利击败的话,对于这个局势也是有极大的扭转。但是唐朝也并非是万能的,有胜就有败。薛仁贵也是努力了,自己也差点留在西域没能回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