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吗

 

柏举之战是吴国攻破破楚国首都的战役,这场战役也是由著名的孙子兵法的创始人孙武亲自带兵指挥的大型战役,此战改变了春秋末期诸国的基本格局,并成功将楚国踢出强国争霸的圈子,使得楚国的国力一落千丈。那么柏举之战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柏举之战是以少胜多吗的详细解答,在柏举之战中,交战双方的具体兵力其实是相差悬殊的,作为进攻方的吴国,兵力仅有3万,但却依旧打败了拥兵20万的楚国。

图一:上图为兵圣孙武

吴楚柏举之战乃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一次重要战役,同时也是刻在史书中较为著名得一次战役,其参战对象吴楚两国,以极大的人数差异,却产生了令人唏嘘不已的结果,同时以此战对战败国楚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自根本上改变了春秋末期的战争格局,可以说,仅凭一战就将在春秋时期的一代霸王楚国踢出了强国的圈子。同时,又因兵圣孙武的加盟,是这场战役,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这场战役本身也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

柏举之战的背景

在此之前,吴楚两国的矛盾就未曾消停过,双方多次爆发战争,在六十年间,双方爆发了十场大战,而吴国也在这些战役中,逐渐变为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家。

在双方作战期间,吴楚两国由一个强国单方面的碾压,逐步变为势均力敌乃至有了出乎意料的实力差异。因吴王阖闾的领导得当,且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吴国逐渐成长,相反的,楚国因这一强国的名头,同晋长期作战,耗损财力民力,且国家内部的政治腐败严重,致使楚国其实只是存在一个“表面强国”的空壳子,战争还未开始,楚就已身处被动地位了。

且春秋末期,齐、晋、楚等大国皆因长期的争霸战争而元气大伤,且内部政治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故势头大减,行事也不再同从前猖狂。

在弭兵会盟之后,几个国家签立“停战盟约”,好暂时休整国家,恢复元气,而楚则是把这空出来的时间给与了正在发展阶段的吴国。

吴从一个水乡泽国(中原人视为蛮荒之地)发展而来,并与中原各国建立关系,同时受到了晋国的扶持,其目的则是让其帮助晋国,一齐对抗楚国,且彼时吴楚两国便已经是敌对关系,故自公元前584年,吴楚开始了长达70年的频繁作战。

柏举之战前情

吴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早在公元前525年,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就率舟师大败楚师于长安,且这是史籍记载中第一次有正式水郡编队参与的战争。吴国甚至动用了吴王专用的指挥战舰“余皇”,由此可见吴军水战的实力。

图二:上图为吴王阖闾

公元前519年,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经侦察得知楚军应战的主帅乃是代理,威望不深,在军中难以使人信服,故抓住战机在“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突袭鸡父(地名),楚师溃败,楚司马直接畏罪自杀。

后第二年冬,楚平王意图沿江攻吴,继而报鸡父之耻,即便沈尹戌劝谏也全然不听,发兵后见吴已早做防备,便打算撤回,怎料吴军居然紧随其后,又被吴灭掉两邑。沈尹戌足够出色,且也有足够长远的思想,奈何楚王听信佞臣,昏庸不堪,这些皆是后来楚国打败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便向孙武提出想要攻楚的计划,不过被孙武以“时机未到,百姓疲劳”驳回了,同时,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派军轮流前去袭击楚国,让其疲于奔命,再攻灭其附属国(为除掉吴国归降楚国的两位公子打掩护),令其处于孤立状态,好为作战做准备。

图三:上图为伍子胥

柏举之战的准备

因着楚国对吴国有着四倍的兵力差距,故需要长期的部署和作战方针,分别以“三分疲楚”及“以迂为直”,即先是为作战做准备,将吴均分为三部分,以“车轮战”的模式前去攻打楚国,令其疲于应付。二则,制定好作战路线,出其不意,攻入郢都。

当然描述起来容易,但实则光第一步大战的准备就用了足足六年的时间,其间数次战争,都是吴所策划的为大战做准备。

且其“三分疲楚“的策略,不仅使楚军晕头转向,同时还在让楚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下完成了夺取战略要点的目标,又一次为大战的胜利提高了把握。后几年内,吴又拿下了楚国的附属国(大别山以东诸邑)。

柏举之战经过

公元前506年,楚伐蔡,蔡以吴公子乾为质向吴求援,因唐蔡皆为楚的附属国,故孙武以“先得唐蔡“为标准施兵,故吴以救蔡为名,于该年冬天,倾尽全国水路之军,趁楚因连年作战,东北部防御空虚的特点,自淮河进袭楚国,自淮汭登陆楚国,在蔡唐带领之下,突击出国,连破楚三大重要关隘,直逼制汉水东岸。

彼时楚昭王才反应过来,调兵贸然攻打吴军,吴军便趁此后退,寻机决战,终于11月9日,两军相会于柏举,因楚军将领囊瓦不得人心,故在吴军主动进攻的情况下,楚军不堪一击,溃败而逃,后吴军追击,其楚被吴军包围之后,突围失败,沈尹戌竟命部下割下自己首级还于郢都,后楚军全线溃败。

后二十天后,吴军入主郢都,楚昭王在得到前线兵败的消息后便自己带少数人提前出逃,被云梦人误伤,最后到了郧国才安定下来,而吴军进入郢都之后,则是怎么声势浩大怎么来,甚至无恶不作。

柏举之战最后

后有秦助楚复国,且又有越趁机伐吴,攻入吴国境内。而此时申包胥正领秦兵杀来,连同楚残军,败吴军于沂。而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战败吴军。秦楚联军亦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断绝吴军的援应,双方各有胜负,故此时吴的优势已不怎么明显了。而吴王阖闾之弟夫概,秘密逃往回国,发动叛乱,最后兵败奔楚。即此时的吴好像又处在了一个外忧内患的境地之下,被人前后夹击。

而因为夫概之乱,吴王阖闾北坡率兵回国,撤出楚国,在此之后尽管吴楚亦有多次战斗,但未有爆发成为大规模战争,直至公元前504年,吴军取番,楚因此恐慌,便迁了都称,楚国亦渐渐稳定下来,吴楚再无大战事爆发,吴亦把主力战线转到越方面。

结语

吴楚的柏举之战,是两国这么多年来各种矛盾的体现,它是一场必然的战争,且吴在筹划了多年之后才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最后楚虽在秦的帮助下复国,实则也已经被吴践踏得不成样子,且由柏举之战之后的形势可以看出,春秋末期,中原大陆是一盘尤为复杂的棋,且还没有谁可以做那个控盘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