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皇帝要进行微服私访?历史上康熙皇帝真的有微服私访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剧中将康熙隐藏身份游历民间,探查民情惩治贪官的故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人拍案叫绝。但事实上康熙虽然有出巡的记载,但并没有过微服私访的事实,并且他还极力反对这么做,认为这种事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那么民间所传的康熙微服私访的事迹又是怎么来的呢?康熙真的有微服私访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康熙为什么要微服私访的三个原因。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直到69岁在畅春园病死,在位长达61年。他每天的活动在《清圣祖实录》有详细记载,可是他没有一天微服私访,甚至连悄悄出行也极少有过。对于微服私访,他曾公开表示反对。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1717年4月16日),他谕示大学士、学士及九卿等高级官员:“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已是63岁年纪,身体也不怎么健康,过了5年多点儿就去世了,不必怀疑说了这话又再变卦。他反对微服私访的谕旨是可信的。

康熙皇帝既然没有微服私访,为什么能制造出这么多有鼻子有眼的“私访”故事呢?说来也并非无缘无故,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康熙频繁出巡,为私访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亲政以后,按捺不住少年好奇之心,当年五月就到京师郊区转悠了一圈。康熙十年,他又以祭陵的名义驾临沈阳,从此拉开了多次出巡的大幕。其后分别以体察民情,查看边事,视察水利,祭奠祖陵,涉猎行围,参与佛事等种种名义,六下江南,三巡北边,四上五台山,二十多次巡视塞外,至于在京畿视察的次数,尚未计算在内。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还以66岁的高龄巡视热河。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在当时知名度,丝毫不亚于现今的各类明星。比如他在扬州巡视,发生因为观看皇帝而踩死人的现象,山东欢迎他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康熙要想私访谈何容易?

当然,康熙也有轻装简从的时候。康熙二十六年大早,皇帝“素服步行,祈雨于天坛”。所谓“素服”,也就是没有穿戴皇帝的礼服,但也绝不挑会穿一般人的服装,因为是求老天爷办事,必须放下皇帝架子,所以不得不“素服步行”。后世文人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加以丰富想象,杜撰了所谓康熙“私访”的故事

二是乱世思念英主,时势呼唤皇帝“微服私访”。康熙是满清贵族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史书说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环宇一统,虽日守成,实同开创焉。”以其为始乾隆继之,祖孙俩人共同开创了有名的“康干盛世”。可是,到了乾隆后期,盛世的光环暗淡。至道光中期,已是内忧外患,国事日非。后来的几个皇帝,如同“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人民群众自然怀念昔日的“康干盛世”,盼望当今皇帝也像康熙爷一样勤政爱民,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振兴国家,再造一个什么盛世。他们知道,这种良好的愿望,既不会依靠上疏劝谏求得实现,也不可能指望权臣变为现实,但是,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希冀借助前辈皇帝的形象,刺激一下当今圣上,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一些文人开始在康熙外出方面寻找灵感。凡是他到过的地方就给他编造一些故事。如:山西五台山的“康熙私访误会‘字王’”;山东临清的“康熙三上碧云楼”;济南的“大明湖的蛤蟆不会叫”;江苏宿迁的“康熙赐匾兴福寺”;扬州的“皇帝题诗蜜香居”等,真是临文不讳,应有尽有。尽管这些故事美好逼真,但是,无一不是向壁虚构,并非康熙真实的“私访”经历。

三是《永庆升平》的传播,使“康熙私访”广为人知。咸丰、光绪年间,出现了长篇评书《永庆升平》,开始为评书艺人姜振名演说,听众反响平平。后来吴辅庭、哈辅源师兄弟接着说,并因此在京城成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通州人郭广瑞看好这部书的市场,根据哈辅源的稿本“录成四卷”,“增删改补”为“百数回”(实为97回)评书。第二年由北京宝文堂刊行,仍名《永庆升平》。过了两年,又有贪梦道人续演为100回,因而该书又有前、后传之分。经过多个说书艺人的演说,康熙“微服私访”的事迹广为传播。其后,又有人改编成京剧上演,影响越来越大。改编后的《永庆升平》,集中展示了康熙皇帝的优秀事迹。该书以清王朝如何剿灭“天地会”、“八卦教”起义为主要线索,通过康熙巧扮巡行、微服私访之类的行动,体现了这位“一代英主”如何体恤民众,维护朝廷,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极力宣扬康熙皇帝的无比“圣明”,赞扬了大清国曾经有过的太平盛世,引起人们无限回味和向往。该书情节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效果感人。特别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接缝斗榫,不留痕迹,成功塑造了一个善于“私访”的可爱皇帝,达到了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效果。再加上京剧舞台有声有色的宣传,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流传更加广泛,影响更加巨大。但是,不管这些故事编织的如何巧妙动人,效果多么良好,都明显违背了康熙反对“微服私访”的主张,这是英明的康熙皇帝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