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苗族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大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风俗文化以及建筑风格,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山岳丘陵之间,因此大部分苗族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木材或是竹子修筑在山腰上,苗族吊脚楼也就此诞生,并且成为了苗族的一大旅游特色。许多渴望了解和接触苗族文化的外地游客都会选择在吊脚楼里体验一番,而这也间接为当地苗族同胞提供了一个经济来源。本文将详细的为大家讲解苗族建筑的优点以及为何要这么建造的原因。
苗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木构建筑,巧于地势之利,形成半山吊脚楼、滨水吊脚楼,或全干栏楼居。架空的柱基层、开敞的围护表皮、轻盈的凭栏、参差的屋檐,这些建筑特色生动地反映了亚热带气候的湿润特征和水田稻作、耕畜蓄养等生产方式的需求。

一、苗族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建筑风格。苗族建筑主要以木质建筑为主,因为苗族居住的地区山岳较多,木材资源相对丰富,所以苗族人民善于利用木材建造房屋和桥梁等建筑。

苗族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便灵活:苗族建筑通常采用木构结构,使得建筑物重量轻盈,容易移动和改建。

2.形式多样:苗族建筑形式多样,既有独立的砖木结构房屋,也有楼阁、宫殿式建筑。

3.色彩鲜艳:苗族建筑色彩鲜艳,外墙常常涂成红、黑、青、白等颜色,装饰着各种图案。

二、苗族建筑的类型

苗族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居住建筑,另一种是公共建筑。

1.居住建筑:苗族居住建筑主要分为单体式和群体式两种。单体式居住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通常只有一层,也有两层或者三层的。群体式居住建筑由数个房间组成,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有时也使用竹木、白泥墙等材料。

2.公共建筑:苗族公共建筑主要包括传统营盘、塔寺、祠堂、石桥等。传统营盘是苗族民居和社区活动中心的综合建筑,通常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呈“口”字形布局。

3.塔寺一般用于宗教活动,外观宏伟,装饰精美。祠堂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和宗族英雄的场所。石桥是苗族特有的建筑,多用于跨越湍急的河流和深峡。

苗汉建筑文化交融

在层轩曲栏的苗家吊脚楼群落中,纤巧多姿的美人靠是其中标志性的视觉符号。美人靠一般设在吊脚楼二楼正中堂屋外侧宽敞明亮的悬空走廊上,凭栏曲线优美,木板装饰精巧。苗家姑娘们在此飞针走线、挑花刺绣,将其变为苗族服饰的“生产作坊”。在苗家婚嫁传统习俗中,美人靠也是新娘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丰收时节,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飘香的稻穗,成串悬挂于美人靠周边的栏杆上,点缀出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的盛景。

一直以来,苗族与各民族共生共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苗族民居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如苗族在建筑选址中就吸纳了汉族的“藏风闭气”“明堂”等风水理念,讲究山脉走向、溪河流向和建筑朝向。在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龙塘村,出现了苗汉建筑高度融合的景观:苗寨中的建筑外观多为青砖白墙,飞檐翘角,如同江南汉族村落;大门横匾书有“树德”等典型儒家文化符号;民居中还有充分体现汉族建筑风格的天井庭院、墙壁彩绘、木窗雕花等,而砖墙上的木楼又是吊脚柱支撑,内部穿斗架构,隔板、楼板也是苗家干栏木构工艺,楼廊上的美人靠更是典型苗族吊脚楼退堂的建筑特色,充分彰显了苗汉建筑文化的水乳交融。

苗族民居建筑文化植根于其所栖息的苗岭山林,表现出苗族群众万物有灵的原始宇宙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观,寄托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同时,汉族文化在苗族民居建筑中的映射,亦是苗汉文化相互吸纳、融合和衍变的重要体现,内化为苗族建筑的文化要素,进一步彰显中华建筑文化的魅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