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功与过及其具体表现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为了修成这部著作,乾隆总共调用抄写人员3800名,六十多位当代著名文人和官吏,耗时十五年才终于编撰完毕。《四库全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之一,第一个则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修的《永乐大典》,但两者之间无法作出更好的评判,《永乐大典》收集了明朝之前的所有典籍,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删减或是修改,而《四库全书》虽然收录的典籍数量更多,当其中大部分内容都被人为的修改过,我们无法得知原来的真实文章是什么。本文将对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功与过进行详细的剖析,清晰明了的将乾隆修书的功与过一一陈述。

乾隆皇帝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绩是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安徽学者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认为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是古今不变之法,下旨设置《四库全书》馆,集中力量以十年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编纂工作也正式开始。参加《四库全书》馆工作的,有六十名官吏和知识分子,集中了当代的大批名流学者,另有抄写人员3800余人。乾隆五十二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十五年。以后又反复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纰漏,并补充一批书籍,直至乾隆五十八年编纂工作才完全结束。《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另有副本一部,分藏于紫禁城 内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副本藏于北京翰林院。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把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之下,共收图书3457种,74070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之总汇,使古代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四库全书》著录的书,除小部分御制作品和奉旨撰述的官文外,都是历代典籍,其来源主要有清廷内府藏书、《永乐大典》辑出的已散佚的古籍、各省奉命采进的书籍和各地官员、藏书家私人进献的书籍。在编纂过程中,纪昀等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共二百卷,对著录的3457种书籍以及未著录而存其目的6766种书籍都作了介绍和评论,简要的叙述每部书籍的内容、作者生平,评论其优劣得失,探讨其学术渊源和版本异同,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自始至终都极其关心重视,经常向四库全书馆臣赏赐食品、文房四宝、衣物等,对编书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也常常进行处分,书成之后,大宴群臣庆功。

乾隆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他自己说是崇儒重道的需要,要以文载道,而不仅仅是为博取重文的名声,是要像张载所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道,为万世开太平。话说的非常冠冕堂皇。其实乾隆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借编撰《四库全书》显示自己重视中国古籍,笼络读书人,二是搜集销毁“悖逆”和“违碍”的书籍。二者皆是出于实行文化专制的需要。修书和焚书是乾隆给予四库馆的两项看似矛盾实为一体的任务。四库馆有查办违碍书籍条款九则。乾隆要再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对全国书籍做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检查,销毁那些被认为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四库馆开馆征求天下遗书的第二年,乾隆在上谕中提出“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官府派人四处查访,对各类书籍尽行甄别,将查交的禁书送往北京。四库馆则从采进的书籍中查寻禁书。禁书都送交军机处,再由翰林院详细审查,并将“悖谬”之处写成黄签,贴在书眉上,经乾隆亲自过目批准后,在武英殿前投炉烧毁。

所谓“悖逆”和“违碍”的禁书,开始只是指明末清初的一些包含有不利清代的文字的史书和诗文集,乾隆对入关前的历史讳莫如深,有提及清人曾向明称臣、受明封册,甚至“建州卫”和“女真”的书,都要烧毁。以后查禁书籍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明代上溯到宋、元。凡宋人著作中言及辽、金、元、明,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也在查禁之列。清查之严,到了可笑的 地步。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反复查禁,乾隆共销毁了书籍三千余种,六万卷以上,种数几乎和《四库全书》所收录的一样多,这是中国文化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