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俗文化特色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中一员,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哈尼族居住在海拔1300米到海拔1700米之间的半山腰地带,有自己的语言,且拥有三种方言,不过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因而不同支系之间的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性,本文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哈尼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色。

哈尼族是云南独有的民俗之一,哈尼族有人口163万。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哔咔和豪白三个方言。

哈尼族多居住在海拔1300米至1700米之间的山腰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荞麦、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草果、棕片等,其中草果的年产量居全国首位,松片产量在云南省内名列前茅。雄伟的哀牢山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有松树、百树、棕桐、黄杨、樟树、藤条等优质的林木,是云南省重要的木材基地之一。

哈尼族世代以农业为生,擅长种水稻。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哈尼族用勤劳和智慧开辟了神奇而美丽的造山梯田,体现了哈尼族稻作文化的特点。哈尼梯田的构成一般是在较为阴湿的高山,在滇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把一座座大山开辟成层层叠叠的梯田,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到山顶犹如天梯直顶云端,蔚为壮观。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创造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的艺术品,它蕴藏着哈尼族的全部历史和希望,体现了哈尼人勤劳和智慧。

除了占主导地位传统的稻作农业外,哈尼族的种茶和采茶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格朗和南极山是西双版纳著名的大茶山,这两个地方生产的普洱茶品种优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哈尼族的住房分为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两类。干栏式的建筑居多。哈尼族的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且有泉水的山梁或者是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村寨的规模从一两户到数百户不等,村寨后面的山坡种有灌木丛林,村前是层层梯田,崎岖山路纵横交错,村寨周围种植各种果树,最能体现哈尼族建筑艺术的是蘑菇房,在茂密的森林里童话般的点缀着一些圆顶房,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大蘑菇。蘑菇房因此而得名。哈尼族的蘑菇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三层楼房,用大石块垫基,以木柱为墙,屋顶分为双斜面、四斜面,由于用草做屋顶能遮风挡雨,还能确保屋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因此蘑菇房顶都用茅草家瓦片铺盖。三层楼的蘑菇房,第一层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放粮食及储藏食物。一栋栋的蘑菇房结合地形布局,高低错落有致。村前的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神秘多变,宛如童话里的世界。

哈尼族以稻米为主要粮食,哈尼族喜好饮茶、喝酒,所以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喜欢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的味道,但能消暑解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普洱茶。哈尼族地区是普洱茶的故乡。

哈尼族的服饰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衣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服饰沿衣襟镶两行大银片和银币,两侧再配以几何图纹布。红河等地的妇女则是上身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穿长裤。西双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穿长筒裙和折叠裙的。哈尼族的妇女盛行银饰、耳环、项圈、手镯、都是银制品。

长街宴是居住于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特有的宴席。每当农历2月的祭龙节,哈尼族祭寨神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届时每个寨子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排到村寨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并且将自己家的食品呈于桌上,祈求寨神保佑,村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男女老少身穿民族传统服装,围坐在这长长的宴席上,互相请吃,互相祝福、人情沟通,皆大欢喜。席间老年的妇女击鼓,年轻的男女唱歌、跳舞助兴,热闹非凡,以体现团结和睦。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