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千古名相的详细简介

丞相一职在中国封建历史中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时期才被彻底的废除,而中国历史上担任丞相一职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够被称作千古名相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唐朝的魏征就是这么一位人才。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的魏征,一生忠言直谏,敢于与唐太宗李世民据理力争,为贞观之治的开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位千古名相,令后世帝皇羡慕而不得的能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征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这位治世能臣的一生。

魏征呢生于580年的河北巨鹿地区,他的父亲魏长贤当年就因为直谏朝政被贬,父亲正直倔强的性格,也对幼年的魏征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不过由于魏征父亲早亡,所以魏征家境衰落,生活境遇很差,魏征青少年的时候呢,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能有口饭吃更方便以后入仕,他出家做了道士,这时候在魏征所在地闹的最大的农民起义军就是瓦岗寨的李密,就是我们经常在评书和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个瓦岗军,在616年魏征36岁的时候,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在得知魏征的学识请他到府上掌管书记,魏征毅然前往,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书记这个岗位上魏征做的是有声有色,由于职务原因元宝藏与李密的通信书信基本上都是魏征起草的,很快的李密就发现这个元宝藏的书信的水平很高,在得知是出自于魏征的手笔之后就把魏征要到了自己的麾下做了文学参军,过了不久呢魏征向李密进言条陈十项,针对各种情况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密在看到条陈虽然很惊讶魏征的才能但是却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由此我们大概能够看出李密这个人的水平,而在魏征去瓦岗的第二年也就是617 年,李密谋杀了瓦岗首领翟让后瓦岗军实力大不如前,紧接着王世充集中20万大军进攻瓦岗,

魏征此时对李密部下的郑长史,也就是李密的秘书,说魏公(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无不胜矣。 不过郑长史这样的人跟李密一样都是目光短浅之人,斥魏征为老生之长谈,很不以为然,自然是没有采纳。果不其然,瓦岗被王世充打得大败,瓦岗军四分五裂,走投无路的李密只能投靠唐朝,魏征作为书记自然是随着李密一起投靠唐朝。魏征归唐后,并不被重用,他主动请求回到自己家乡安抚山东,在这里他用一封书信为李唐招募到了未来的一代名将的徐世绩也就是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看到的徐茂公,徐茂公其实不是谋士人家是正经的武将而且是有勇有谋的名将。

不久,魏征来魏州,说服元宝藏也归附了唐朝。魏征刚回到黎阳,就在十月,河北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魏征又为窦建德工作。在621年窦建德和王世充被李世民击败,魏征又重新归了唐。从这里我们其实是能够发现的,就是魏征这个人其实对于阵营不是那么在意,就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于所谓的忠君没有什么执念所以他不算一个忠臣,或者另一个方面来说士为知己者死,他还没等到那个值得他托付的知己,那么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他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在太子得知魏征的才能以后,招为太子东宫做太子洗马,也就是相当于太子直属秘书这样的职位,魏征也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在他的谋划下李建成于武德五年也就是622年平定了窦建德残部刘黑闼,为李建成挣到了一个不错的军功,为太子巩固了地位。等到武德七年624年的时候整个中原地区也基本平定,太子和秦王李世民的储位争夺也已经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程度,魏征为了太子能顺利即位就屡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先灭了李世民,可李建成总犹豫不定,这也能理解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不过就在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

李世民对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相对比较宽容,这即是对自己天策上将能力的自信,也是收买人心的手段,李世民就找到魏征问他为什么要离间兄弟的感情,魏征从容应答道,:“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对魏征如此刚直不阿的态度很是钦佩,不但不咎其罪,反加礼遇,遂收入门下,任命他为詹事主簿。从这一刻起魏征遇到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人。这一年魏征46岁。

李世民刚刚即位以后就升魏征做了谏议大夫,这也算知人善任,毕竟魏征这个性格最适合这个职位,然后就命令魏征去安抚河北,这个任命的原因是河北有很多李建成的旧部,需要人去安抚防止叛乱,因为这帮人因为玄武门之变怕被牵连惶惶不可终日,让魏征去就是因为他以前就是李建成的旧部,更好开展工作,而且让魏征便宜行事,等于是钦差大臣这样的情况。当时魏征临走之前建议太宗皇帝要 出以公心,不记旧怨。所以太宗皇帝就下令赦免了所有的东宫和齐王府的旧人,魏征在河北磁州就见到了官军在押送李建成的千牛侍卫李志安和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当即下令释放了他俩,同时下令河北所有的东宫于齐王旧部全部赦免,这样以来河北就安定下来了,由于魏征的不辱使命,让他于太宗皇帝的关系更加密切有时候可以到太宗的卧室去商议朝政,魏征终于在自己46岁的年纪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更加的兢兢业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征兵数量不够,当时的宰相封德彝提出建议 中男虽年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点兵,政令一出魏征反对,太宗皇帝反问魏征,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佞以避征役,取之何害?魏征回答说 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太宗皇帝最后是听从了魏征的意见,没有点中男参军。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执政国策与朝臣们商量,那可是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要太宗“独运威权”,有人建议太宗“震耀威武,征讨四夷”。而魏征建议唐太宗应“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即服”。魏征的治国方针是把重点放在国家的恢复和建设上,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魏征认为,必须“抚民以静”。他以隋朝和贞观初期相比,隋初的仓廪、户口、甲兵都比唐初又多又强,但是,“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魏征此处所说的“静”,就是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并非对百姓没

有任何役使和盘剥,而是动之以时,适度而已,而不像隋炀帝那样,“虐用其民”,“诛求不已”,使老百姓无法生活,最后只能揭竿而起。李世民觉得这个事有道理就把,“抚民以静”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

魏征后来说过这样的话:“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抚民以静”的方针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轻徭薄赋,不折腾百姓不大兴土木修养生息所以就像什么封禅泰山,建宫殿啊这些事基本上就都没弄过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与魏征议论历史上各朝帝王的兴衰。他对唐太宗说:“愿使臣为良臣,不为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不同?”魏征说:“良臣身有美名,如稷、契,君主也获得好的声誉。而忠臣则不同,如商纣王时的尤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太

宗听了非常高兴。接着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

从这个事情中,其实我们是能够看出来魏征的一种心态方向的 就是他本来年轻的时候做道士,对于他来说呢本身被道家那种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态度所影响,所以他不管是在李密,窦建德手下还是在元宝藏和李建成手下都不影响他做事,不影响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会去像方孝孺那样为了自己的名节去赴死,而且他也觉得那种身死国灭的事情做起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有主政期间的态度其实归纳起来就三个字 不折腾,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尊重民力,所有的事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理论和理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