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中国古代名将包拯的生平事迹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被称为“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做官三十多年,一直以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纪,受审对象无论是地方豪族还是王公贵族,其都是不畏强权,绝不枉法徇私,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民间由此催生出了许多戏曲、小说,我们常见的《铡美案》、《打龙袍》等经典曲目就是以包拯所断的案子为原型而创作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以下包拯的生平事迹,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这位包青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在做官期间,替负屈的老百姓伸冤,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他曾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

嘉祐元年(1056),包拯升任开封知府。根据旧日的惯例,百姓告状,不能把状纸直接递上公堂,须由衙役代转。这样,衙役就可以从中勒索,收受贿赂。包拯到任以后,下令废除这项陋规,允许老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辩理诉冤,受到开封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有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京师受到严重威胁。经过调查,包拯找出涨水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京师有权势的豪门,争着在惠民河上修筑园亭,影响了河道,以致年深月久,河水淤塞。为了全城人民的安全,包拯下令把惠民河上的建筑全部拆毁,疏浚河道。因为这件事情,包拯得罪了不少权贵。有的权贵借着包拯要他们呈验地契的机会,伪改地契步数,包拯派人丈量属实,上奏仁宗,请求依法处理。

包拯对那些残害老百姓的贪官污吏,一向主张严厉惩办。他做右谏议大夫时,三次上书皇帝,奏请罢免宣徽南院使张尧佐。两个违法的三司使(理财的官)因为他的纠举被撤掉。他竭力主张节省公私开支,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自己虽然已做到开封知府,可是衣服、器用、饮食都和刚做官时一样。他曾经向仁宗皇帝建议:停止修建一切不急需的大工程,废除所有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开封上清寺失火被焚,仁宗准备动工重建。包拯立即上奏谏阻,认为国库不充,边境未宁,不应当首先办理这样无关紧要的事情。包拯还常常反对仁宗任意赏赐大臣和内臣钱帛,反对臣僚们乱用公款、铺张浪费,等等。

包拯这种不避权贵,甚至敢于对皇帝直谏的正直作风,在小说、戏曲中,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被编成许多动人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铡美案》《打龙袍》等剧,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至于有些旧小说、戏曲中,说他还到所谓“阴间”去审案,则是封建迷信的、完全虚构的。

包拯做官三十多年,一直以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纪,对于强宗豪族的专横不法,按公处断,丝毫不留情面,弹劾和压制豪门贵族,深受人民的爱戴。(张习孔)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