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侗族大歌顾名思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特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被视为世界歌谣艺术的珍品。最早起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侗族人民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侗族大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不仅为当地侗族人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也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助力。虽说还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侗族大歌是什么,为此小编在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对侗族大歌的详细介绍。


贵州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这是侗族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刘向记载的《越人歌》流传于世以及后来出现的南朝民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演唱之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此后,侗族大歌曾几度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受到国内外亿万观众的赞赏。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知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民间关于侗族大歌的分类各地不同,一般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所是最精华的部分。

嘎所

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嘎嘛

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

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

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