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篝火节的由来及介绍

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一个独特而富有意义的节日——篝火节。这个节日起源于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鄂伦春族祖先发现了篝火的神奇力量。为了庆祝和感谢火神的恩赐,鄂伦春族便举行了这个隆重的节日。每年的篝火节,人们会点燃巨大的篝火,围坐在火堆旁,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并祈福好运,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日简介:

一年一度的篝火节,成为鄂伦春族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天,鄂伦春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来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广场。


篝火节活分为开幕式、传统体育比赛、篝火娱乐晚会三部分。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有赛马、射击射箭、摔跤、拉钩扳腕、颈力绳赛、划桦皮船赛、采集等。

开幕式:

"穆昆达"(族长)在膘悍的猎手拥簇下走上祭坛,手持桦皮碗,以柳蒿枝洒酒祭祀天、地,颂唱祭文(鄂伦春语)。上千名鄂伦春族男女老幼都带着虔诚的面容朝向祭坛左手持桦皮碗、右手拿柳蒿枝毕恭毕敬的跟"穆昆达"一道洒酒祭天,颂唱祭文,场面非常庄严肃穆。

祭文(鄂伦春语)大意是:尊贵的火神啊,你是我们鄂伦春人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是您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温暖、光明和生命。今天,我们各流域的所有成员和他们的贵客及宾朋,都怀着真挚的敬意虔诚地集聚在您的身旁。等到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再举行隆重的生火仪式,请您屈尊稍候。

随后,"穆昆达"敲"神鼓",十几位猎装青年吹起鹿哨。众人洒酒祭火。

节日起源: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鄂伦春族是一个典型的森林狩猎民族,素有“兴安岭上猎神”的美誉。建国前,鄂伦春族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过着游猎生活,以打猎为主,捕鱼采集作补充;居住在用桦树皮或狍皮围裹的圆锥形木杆屋“仙人柱”里,以“乌力楞”血缘家庭组成“穆昆”氏族;穿戴狍皮衣,使用桦树皮制成的餐具和器皿。建国后,鄂伦春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1958年,鄂伦春族开始下山定居。1996年,鄂伦春族全部放下猎枪,转变了生产方式。鄂伦春族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涯中,与火密切相处,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敬火为神,在节日里举行敬火仪式;进餐时向篝火里扔食物,以示对火神的供奉;打猎归来时,更是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篝火,陪伴着鄂伦春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

下山定居后,为纪念游猎历史,1991年,旗委、旗政府把每年的6月18日定为鄂伦春族的传统节庆日“篝火节”。

在每年的“篝火节”这天,鄂伦春人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祭祀天地神灵,感恩于众神福佑族人繁荣兴旺;举行文艺和体育活动,在歌舞、游戏、竞赛中,模拟再现原始的狩猎生活场景。晚上人们围着熊熊的篝火,尽情地歌唱舞蹈。现在,“篝火节”已经成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新时代鄂伦春族风采的盛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