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的故事简介 长勺之战的故事介绍

长勺之战众所周知它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故事始于两国间的边界纠纷,最终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据传,当时有两位勇猛善战的国王,分别统治着相邻的两个国家。他们因为一片争议的土地而频繁交锋,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说说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庄王十三年(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的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以武力干预齐国立君之事,导致齐、鲁战于乾时(今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十三年春,齐出动大军攻鲁,长驱深入鲁腹地,进逼鲁国都曲阜(今属山东)。

鲁庄公被迫发兵抗御之际,出身低级贵族“士”、具有强烈爱国之心、又深谙军事谋略的曹刿,鉴于鲁国群臣愚陋浅识的状况,决定争取参与作战指挥以解救国难,遂不顾乡人劝阻,毅然求见庄公。他问庄公凭什么而战,庄公用衣食“必以分入”、祭祀“必以信”、断狱“必以情”等作答。曹刿认为,小恩小惠、祭祀独恭,不能得民心;若“中心图民”(《国语·鲁语上》),才能得到民众支持,具有制胜之本。通过“论战”,使庄公看到了自己无“战器”的弱点,认识了曹刿的才智,乃允曹刿所请,随同指挥作战。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曹刿深知,鲁虽因乾时之败而军力弱于齐,但在两军对垒的速决战中,制胜靠“气”,“气”的变化可使强弱易位,“气盈”则胜,“气竭”则败,故未战即确定避敌锐气,待敌疲再反攻,以“气”制胜。两军布阵方毕,庄公按照当时通行的两军相对推进、互为进攻的惯例,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唯严阵以待。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鲁军则因以逸待劳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体力。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庄公急于追击,又被曹刿劝止。为防备齐军佯败设伏,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旌旗,见“辙乱”、“旗靡”,判明确实溃败,乃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实际指挥鲁军的曹刿知彼知己,正确运用“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军志》)的作战指导原则,采取敌疲而后击的战法,成为后发制胜的著名战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