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执行死刑为何要等时辰到了才行刑?解析古代执行死刑的时辰规定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午时三刻问斩”、“秋后问斩”等说法。尤其是当犯人被押送到法场时,如果时辰未到“午时三刻”,就得等待时辰到来后再行刑。这让许多现代人感到困惑,不明白“午时三刻”究竟是什么时候,为何要选择在这个时间进行行刑或押至“秋后问斩”。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和小编一起深入了解。

  古人将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11~13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午时三刻的时候,人的精力最为低下,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一时间处决犯人,也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古代执行死刑通常还会选在秋冬季节,如人们常说的“秋后问斩”关于秋后问斩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此外,这与古人的神权观念有莫大的关系,也就是顺应天意。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