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简介:探索艺术与技术的奇才

徐贲,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而闻名于世。作为赵国重臣,徐贲在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才干,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为赵国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善于制定战略策略,善于分析敌情并灵活运用兵力,使赵国能够在诸多困境中逢敌必胜,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人物,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自号北郭生。

从徐贲写给王孝子的《鹊轩为王孝子作》一诗可知,徐贲是个可怜的孩子,父母去世得早,他在诗中说道:

金华山人王孝子,

自来生长金华里。

阿母初生孝子时,

鸣鹊飞来树头止。

子生日长母日健,

每听鹊声心辄喜。

鹊声在树母在堂,

孝子晨昏具甘旨。

愿言阿母享遐龄,

鹊声喳喳长在耳。

阿母生子愿子贤,

今子作官东海涘。

一朝母逝鹊不来,

回首家乡隔山水。

鹊不来兮其奈何,

母子恩情那得已。

天高地深恨无托,

作轩名鹊良有以。

我亦飘零未归客,

父母早殁失怙恃。

十年空守骨肉函,

有泪不入黄泉底。

故山非无一抔土,

长路风尘阻戎垒。

闻君孝行未识君,

为记诗章持送似。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他的妻子也早亡,他有多首诗悼念亡妻。妻子亡故一年,他的儿子也走了,此时他刚过而立之年的不久。他在收到张羽安慰他的诗后,在《答张来仪见慰丧子顺哥》一诗中哭诉道:

每忆当年梦臼炊,

如今又赋杏伤诗。

众中独有君相念,

知得君曾有此悲。

高启亦作《慰徐参军丧子》一诗,以抚之,诗云:

天上麒麟去莫羁,

千秋亭上夕风悲。

劝君不用情钟甚,

即是当年未有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辽阔的朝代,但是,自建立之日起,统治阶级内部便争斗不断。此时元朝积弱己久,社 会矛盾激化。于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派是“挑起黄河天下反”地反元各部;一派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基本背离初衷,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他们高举的旗帜,也成了所谓“抢钱,抢粮,抢地盘”的筹码。蒙古贵族派别争斗残酷,抢夺帝位愈来愈烈;官吏素质低下, 贪官污吏众多;军队腐败不堪,战斗力低下。1355年,刘福通攻破汴梁,朱元璋拿下金陵。

徐贲的家乡常州也陷于兵火,至正十四年(1354年)前后,徐贲由常州迁至苏州北郭之望齐门,此时徐贲十九岁左右。徐贲与高启、杨基、张羽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杰”,可看出徐贲不是等闲之辈,在当时环太湖地区也是有名的人物。而环太湖地区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受到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的徐贲也毫不例外,踌躇满志,有着很高的人生追求。他信心满满,意气风发,表现出想建功立业的心态。他在《杂诗》诗中写道:

雄京据咸阳,百二连山河。

丹楼与翠馆,宫阙高峨峨。

天中王气集,物象正熙和。

清晨会轩盖,剑佩鸣相磨。

侍中复道上,相国九逵过。

侯王各建邸,甍栋如星罗。

千金交赵客,双璧聘秦娥。

荣贵伦许史,功业崇参何。

勉彼蓬草士,壮志无蹉跎。

朝代交替,风云变幻,天下仕子已经心思不在科举考试中了,他们更渴望仗剑走四方,把他们身上的豪侠旷达之气激发出来,徐贲也希望通过游历来开拓眼界。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只有无情地被击碎。他虽有满身抱负,却苦于无法实现,于是,徐贲把精力投向诗歌。当时,高启家住苏州城北,高启诗文被誉为明初三大家,诗文影响很有号召力。高启作诗分送给十友,有余尧臣、张羽、杨基、王行、吕敏、宋克、徐贲、陈则、僧道衍、王彝。高启说:“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己。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

徐贲的一生,与“北郭十友”感情最深,这十友是他们的诗人小群体。“北郭十友”被世人誉为“十才子”,“吴中四杰”是北郭十友的成员。其中,“吴中四杰”代表北郭十友的最高水平,十友这个小团体才开始是围绕高启而建立的。高启作《春日怀十友诗•其七•徐记室贲》,诗云:

晨兴理栉罢,禽声悦清旭。

雨馀嘉树新,色映春塘绿。

阅景感幽悰,步阴思往躅。

携手此逍遥,须君慰心曲。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路。“平江”二字,谶者云,暗扣了“淫”’字,于是改平江路为隆平府,以平江(今苏州)为都。谶者又云:“隆平”二字,远观似“降卒”,迟早会降。至正十七年(1357年),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受挫, 向元廷请降,被授为太尉,割据吴中,又一次切中谶者所言。

张士诚此人,对儒林非常友好,俭于自奉,厚给官吏俸禄,对贪官污吏,则必诛。张士诚在吴中时不主杀掠,一派贤德之气,治理有方,颇受吴中人民的拥戴。 一时天下豪杰,海内文人墨客,技能之士,都荟聚于东吴,聚集者有几七千人之多。张士诚请大儒饶介出仕主政,饶介为人倜傥豪放,尤其是对儒生友善。饶介的加入,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张士诚政权,他们以图建功立业,徐贲也担任了记室一职,后迁为参军、军咨。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欲求王爵,元廷未允,故于九月复叛,自立为吴王。 张士诚小农意识,小富即安。他盘据的平江地区,又为中华首富地区,人民富足,户口殷盛,张士诚更加自安,日渐奢纵,怠于政事。他的弟弟张士信尤好聚敛,家中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室盈门。将帅亦僵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诸将辄称疾不往,请功邀赏、官爵田宅人人纷而争之。丧师失地,张士诚都概置不问。徐贲看到张士诚政权如此没落,遂辞去官职,徐贲在《杂诗》中写道:

木橘何累累,列生湘水湄。

年多逾繁茂,土地之所宜。

美人渡江去,分种淮山陲。

一旦变为枳,遂令木性移。

勉旃君子操,无为他人隳。

至正二十四年夏,徐贲奔走吴兴蜀山,居山中读书。在蜀山隐居的日子里,徐贲对自己“守拙归田园”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他的足迹遍及周围山山水水,在秀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兴大发。在山中时间久了, 难免有些寂寞,他开始怀念平江的生活了。至正二十六年七月,徐达进攻湖州,大败张士诚兵于皂林。徐贲安宁的状态彻底被打破,为了避兵难,他重新回到了平江城。十一月,徐达再围平江,徐贲亦在平江城内。他有《丁未六月廿八夜作》一首,诗云:

西风作雨又仍休,

卧起园斋夜更幽。

天黑露华凉不下,

云疏河影淡还流。

阴虫齐响浑忘夏,

落叶频飘预报秋。

乱后俄惊时节异,

却将何计为消忧。

徐达克平江后,捕获张士诚官员、 家属及外郡流寓之人,凡二十万,皆送至建康。徐贲、余尧臣、杨基等皆在遣中。他们又于途中转送临濠(即凤阳),临濠的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与以前闲适的吴中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徐贲极其怀念故园。洪武元年八月,大赦天下,徐贲赶上了大赦,结束了他谪居临濠的苦难生活,放归回乡,此时徐贲只有三十多岁。

洪武七年,徐贲被荐出仕。时正是好友高启、 王彝等人被杀之年,徐贲不敢违命,踏上了他的仕明之路。入京后,被授给事中,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寻又改刑部主事,迁河南左参政,九年进左布政使,明年降怀庆知府。

洪武十一年(1378),大军征讨洮岷。“洮岷地区”自古便是少数民族混杂的地方,对身处腹地的中央帝国来说,“洮岷地区”是西北的门户之所在。更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是中原王朝西北重镇之一。“洮岷地区”作为西陲藩篱,在地理上对拱卫中原王朝的北方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或缺的军事意义配合有利的农业发展条件,让“洮岷地区”的重要性突飞猛涨。洮岷有事,事关得失不可掉以轻心。而当明王朝大军过境时,本来约定犒劳大军的徐贲,居然失时,于是,被执下狱。洪武十三(1380),以“犒师不周”处死,未及执行,徐贲在狱中因饥寒而病死。“吴中四杰”竟都死于非命,。“北郭十友”越发零落。明初的黑暗,确实令人不敢想象。

徐贲能诗,有《北郭集》6卷。又能书善画,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劲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

徐贲擅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秋林草亭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徐贲的山水,常将江南的水村山乡的特点跃然于纸上。他的绘画境界清寂淡泊,山峦形象多取法于董巨,浑圆而曲折多姿的山势,山上草木茂密,山下点缀汀渚村舍,用披麻皴法表现江南土山的厚实滋润。树木简笔勾干,各种点叶,显得葱郁蒙葺,明显地继承着董源及黄公望一系江南山水画派的传统。他在题画诗中说:

山腰未雨云先湿,

湖面无风水自波;

一觉虚斋人事少,

重阳高树晚晾多。

卢秀辉有《叹徐幼文》一首,诗云:

人生如重楼,

缺于登万千。

身逢天下乱,

更恨孤苦年。

悲雨何高寿,

人家居陌阡。

残月入窗斜,

破画作春妍。

诗书隐生涯,

福心赴黄泉。

江南常伴纸上眠,

命丧天涯犹自怜。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