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年糕的象征意义探究

年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和新年美食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年糕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在中国文化中,年糕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它的发音与“年高”(年年高升)相近,寓意着新年迈向更好的未来。除此之外,年糕还象征着长寿和吉祥祝福,因为它的形状和质地与岁月流转不息、生命永续有关等等,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年糕的寓意,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腊月如约而至,年味渐渐地弥漫在城里大街小巷的年货里,也弥漫在乡村。对老家的思念,又被年糕唤醒。

人们对年糕自然不陌生,春节期间吃年糕是舟山海岛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年糕的味道深深地刻在海岛人的心里。唤醒人们味觉记忆的,从来不是什么华丽贵重的食物,其实就是简简单单像年糕这样的时令节礼,它与春节有个特殊的遇见,是最能接地气的大众风味,饱含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祝愿。“年糕,年糕,年年高”,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其所包含美好祝愿溢于言表,与其说是一种食品,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乡情代码。

未曾想往事越千年,年糕的典故竟然流传至今,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死前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相门城墙挖地三尺,就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吴王夫差兵败被困姑苏城,粮尽援绝,饿殍遍地,山穷水尽之时,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去相门挖地三尺,果真挖到伍子胥以米粉蒸制后压制成的“城砖”,度过了危机。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似城砖模样的年糕,以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吴国大夫、军事家。如果问历史上谁最出名,伍子胥当仁不让。我才疏学浅,知道的与他相关的成语故事就有:“班荆道故,风吹草动,天罗地网,同病相怜,倒行逆施,同仇敌忾, 卧薪尝胆,如火如荼,鸟尽弓藏,日暮途穷,昼伏夜行,覆水难收,感恩图报”等等,传说更是不计其数,就连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传统习俗也有其一些关联,还被尊封为钱塘江潮神。在中华民族璨若星海的名人中,伍子胥绝对是特立独行的一个,像一颗耀眼的星星,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他永不磨灭的痕迹。

年糕究竟是不是伍子胥发明的无法考证,但“年糕”这二字较早出现在明嘉靖年间的《姑苏志》中,由此可见,早在五百年前,它就成为江南的春节时令食品了。清末民初《金陵岁时记》里说,之所以“江南好,最好是新年”,能吃到年糕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故此年糕有着浓浓的年味。

过年,风俗各异,年糕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我的老家做年糕原料选用的是糯米,或者是晚粳米,或者两者混合,磨成粉后用猛火烧,用饭蒸蒸熟透,最后采用舂或轧的方式制作成大小均匀的条状,才称为“年糕”。

在旧年代,差不多腊月中旬,乡村家家户户轮流着做年糕。从选米开始,还要经过浸、磨、沥、搓、蒸、舂、轧等十余道工序,需要几个壮劳力的合作才能完成。

最费力的是把蒸熟的年糕米粉倒在一个石头臼窝子里,一个男劳力用木槌子舂,一个翻粉,两者之间的配合必须很默契,抡起木槌子,舂落在米粉上,起落,起落一段时间后,就将年糕粉舂成了团。孩子们馋嘴了,就抓一个米粉团(还未成年糕)塞进嘴里,做年糕就是一家人共同欢庆迎接新年的事儿,表达乡亲们传统天地观、自然观,这道美味经过岁月“捶打”,越发有了生命力。

制作好的年糕,光洁如玉,柔糯细软。吃年糕也有讲究,最大众的吃法将年糕切成片,放到汤里煮,放糖是甜的,放盐是咸的,也可以放些佐料,味道更鲜美。在我的记忆里,儿时过年烧火时,用火叉搁条年糕,煨烤才香,有温度,有童趣,有亲情,不用刻意雕琢就是醇厚的美味。还有母亲把烧得烂烂的大头菜混合年糕煮,用榨菜、笋和雪菜点缀,咸香可口,唇齿留香。

稻黄米白饭如霜,唯有年糕,是风物所化,生活气息的浓缩,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就一直弥漫在我的记忆里。

在旧年代,做年糕,才算是有了年味,是要过年了。那个年代做年糕或许是海岛乡村格局最大,境界最高的味道,伴随着腊月的炉火和袅袅炊烟,尽尝绵延数百年的海岛文化珍馐,也是我挥不去的童年记忆,留不住的苦乐年华,忘不了左邻右舍的情谊,放不下对老家的思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