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介绍: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巴陵戏,又称湘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分支,起源于湖南省岳阳地区的巴陵山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巴陵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其音调高亢、刚劲有力,充满了浓厚的湖南地方特色。巴陵戏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给观众带来深入人心的艺术体验。同时,巴陵戏还融合了湖南民歌、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下面将深入探索巴陵戏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从宋代范仲淹登岳阳楼著文以来,《岳阳楼记》里描述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美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吸引着历朝历代、五湖四海的游人来此登楼、观文、赏景。

距离岳阳楼约1里路的汴河街岳舞台,虽没有岳阳楼那么厚重的历史底蕴,但它所展现的艺术气息,使得围观的人群数量之众比之岳阳楼毫不逊色。

在一些爱好戏剧的观众眼中,这岳舞台上表演的剧种有着京剧的神韵、湘剧的味道,唱腔方面似乎跟昆曲又有几分接近,形式感上还掺杂着武术与杂技的元素,总之,你总能从中品味出“似曾相识”的味道。这就是以包容性著称的巴陵戏。

今天《世界看湖南》,带你走进巴陵戏,感受戏剧人的“巴陵情怀”。

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古称巴陵,“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便利之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之所,这也使得古岳阳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交流频繁于别处。

▲ 巴陵戏《天宫赐福》

清代乾隆年间,不少地方戏随着商业活动的流布,开始了互相影响学习,根植于岳阳本土四百年的地方大戏巴陵戏,便在这种长久的交融和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

▲ 巴陵戏《秋江》

▲ 巴陵戏《拔火棍》

▲ 巴陵戏《三娘教子》

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人们审美喜好的变迁,使巴陵戏在当代的发展中面临严峻的考验。2006年,巴陵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新时期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巴陵戏有生、旦、净三大行当,每个行当都要求文武兼备、唱作兼攻。第一任代表性传承人何其坚,凭借其精湛的腿功和“喷火”绝技闻名于三湘大地。

何其坚出生于1944年,9岁开始演出,演了一辈子巴陵戏。为了更好地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他在古稀之年依然亲自带徒,手把手地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他认为,只有有了好的演员,有了好的剧目,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加上博采众长,大胆创新,这个剧种才能传承得下去,才能永葆艺术青春。

2016年,何其坚的戏剧人生落下帷幕。在同行眼中,他不光是师傅,更将发扬巴陵戏的火种根植在了每个巴陵戏演员的身体里。后一代演员们亦必像何其坚生前所期许的那样,盖踵其事而增华。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