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个人简介-人物介绍

张说,唐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宰相,为国家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宰相期间,秉持公正廉洁之德,致力于推行政治改革和促进社会稳定。张说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处理复杂的政务,使得国家治理更加高效。他以清廉自律著称,坚守原则,并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同时他也是一个诗人,可以说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个人物,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

张说“一生好直,三黜其宜”,以诗“兴去国之悲”,“助从军之乐”,“梦上京台诏”,“想故山之风月”;他有通达的文学观,感应时代,得风气之先,是初盛唐交关时期的“大手笔”;他有开阔的胸襟,乐于提携后进,是当之无愧的盛唐文学开路人。

01

张说(yue),字道济,祖籍洛阳,是西晋司空张华的后裔。

西晋时代,张华以及他身后的张氏家族可不是普通的贵族名臣那么简单。张华是西汉张良的十六世孙,可谓系出名门。魏晋时代张华在政治上极有建树,一路从小小的渔阳太守之子累官至司空,后死于八王之乱。除了佐政之才,张华的文才也颇受后世称道。张华的记性尤好,博闻强识的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在诗词方面,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大约50首,多为词藻华丽政治主题和酬唱之作。

比较难得的是,张华的诗作与他的为人一样多有“侠骨柔肠”。

张华历仕三朝,特别是在政治混乱的惠帝时期,庶族出身的他被皇后贾南风尤为看重,委以总摄朝事的重任。因而尽管惠帝昏弱、贾后残暴,那个时期的天下仍然相对安定,这都是张华的功劳。张华不仅在政事上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且为人宽厚,对后进子弟多有提携。陆机、陆云两兄弟初到洛阳,受尽北地贵族的排挤,也是凭着张华的赏识引荐,才慢慢融入洛阳的上流社会。

从这点来说,张说倒是颇有几分乃祖之风。

02

张说出生于公元667年,父亲仅是八品洪洞县丞,且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去世。二十岁左右,张说到京都求职,也像大多数州县士子一样四处干谒。690年,武则天革了大唐的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当起了千古第一的女皇帝。女皇求贤若渴,对科举取士尤为重视。据《新唐书•张说传》记载“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校覆,说所对第一”。

要知道当时唐朝的科举都是不糊名的,考中进士不光要凭“卷面分”,还有重要的“印象分”,以此来看,张说同志能在糊名考试中拿到第一,那就是妥妥的学霸本霸。第二年,也就是武则天上任的第一年二月,女皇为了彰显对取士的重视,特意在洛城殿对这届考生加考了一场,并且亲自下场充当考官。这次非同寻常的殿试张说又拿了第一,但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未有甲科”,张学霸只能屈居乙等。

这一年,张说虚24岁。

03

试后他被授职太子校书郎,自此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大唐公务员生涯。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和大多数没有家世背景的年轻人一样,张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低阶官吏中打转。他做了三年的太子校书郎,那个时候太子是从皇帝位上退下来的李旦,自身尚且曳尾求生,活得战战兢兢,更遑论扩张东宫的权势,可见张说实则并不得女皇看重。

在东宫坐了三年清水衙门,之后张说转到京畿某地任吏职。也就在这个职位上,他曾经两度出差到西川,在车马慢的时代,出使千里可并不是件美差哦。就像他在《会诸友诗序》中所说的,在京畿任职,点卯之余“卧玩文墨,笑谈平生”,它不香么。

04

晃晃悠悠及到而立之年,张说终于等来了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公元696年,契丹叛乱,武则天发百万雄兵征讨。在武家子侄皆出兵不利的情况下,因为征战吐蕃失败而被贬为庶民的大将王孝杰再度起复。那个时候,朝堂上下群情激愤,年轻士子们纷纷赶赴前线,张说也不例外。他在王孝杰军中担任节度管记,随军出征契丹。

王孝杰并没有创造神话,在后援乏力的前提下战死疆场,十七万士卒死亡殆尽。

三十几岁的张说远还没修炼到圆滑老道,他的处世哲学里还有着宝贵的一腔孤勇。十七万士卒死亡的沉重代价,不是一个将军的殉国所能够抵消的,不出意外,王孝杰和他的部署以及他们身后的家族,将会为这个巨大到无边的损失买单。

那一刻,张说站了出来,他从边关急驰回京面圣,报告了王孝杰忠勇敢死、报国全节的情况,还其以清白之身。

05

虽然在这次大战中张说并没有挣到什么军功,但这次意外的面圣却让武则天对他印象深刻。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为了给男宠张昌宗挣功名,便开启了声势浩大的《三教珠英》编修工作。当时征用了一大批知名的“文学之士”,如李嶠、徐坚、宋之问、崔湜等,皆听命张昌宗之用,张说也在其列。大足元年(701),《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张说因修书之功升任右史、内供奉,负责考功、贡举等事物。

福祸相依,此时的张说怎么也不会想到,让他升官加职的修书一事,将会在多年以后给他带来一场巨大的灾祸。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