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京剧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

民族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朝。在18世纪晚期,尤其是19世纪初,京剧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清代的京剧主要受到宫廷和士人的赏识,而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京剧逐渐走入民众生活并得到广泛普及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也是吸收的传统戏曲的进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民族京剧的发展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