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大战赵国失败原因揭秘:究竟是因为什么?

长平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然而,为什么赵国在这场战斗中遭遇失败?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探寻。有人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军事部署和指挥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导致战局逆转。也有人猜测,赵国可能面临着敌人强大的军力压制以及内外交困的局势,导致无法抵挡对手的攻势,赵国问题也是许多小伙伴都会感到疑惑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来看看

 

我们来看长平之战是怎么打的。

第一阶段:秦国刚打完韩国,就去打赵国,而且打算把这一战打成和赵国的决战。赵国主动和秦国打了几仗,发现打不过,还丢了不少土地。于是撤退,进入防御作战。

第二阶段:秦赵两国进行了好几年的消耗,赵军坚守不出,想拖垮秦军。但秦军也不撤退,就这么耗着。

第三阶段:赵国耗不下去,派出主战的将领赵括,接替主守的廉颇。赵括上线后主动出击,结果中了秦军圈套,陷入重围。赵军饿了四十天,最终以赵括战死,赵军投降告终。

我们可以看到,赵国的失败有几个原因。

首先,误判了秦国的战略意图,低估了秦国决战的决心。说实话这一战秦国也打得很苦,从关中甚至巴蜀运粮到长平前线,而且征调了国内16岁以上男子入伍,可以说付出了远远高于赵国的资源来打这一仗。但赵国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只想着以逸待劳,让秦军自己撤退。

其次,赵国的经济太差,经不起长期大战。秦国敢于和赵国打消耗战,也是这个原因。历史上一直有燕赵“苦寒之地”的说法,赵国虽然军事力量很强,但经济太差,本来人口就不多,还有几十万人青壮年在前线,谁来种地?谁来生产?所以虽然战场就在赵国而远离秦国,但赵国居然先被拖垮。后期换上赵括攻出去,实际上也是因为赵国发现自己是在耗不动了,再耗就全国崩溃了。

最后,赵国的外交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秦国当时有六十万大军在赵国作战,赵国居然没办法说动其他国家趁机进攻秦国给自己解围,也没办法说动他们支援一下经济。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失败,不管是国家战略还是经济外交,都不是赵括一个武将所能左右的。而且国君眼看快撑不住了,才让他仓促上场,也是非常坑爹的。所以说赵括只是个背锅侠。

最后说一句,“纸上谈兵”也是后人甩给赵括的锅,因为赵括那个时代人们还都用竹简,纸是在西汉初年最早出现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