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称霸的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随着楚国实力的不断壮大,它以及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的领地,决定征兵北上,想要一统中原与晋国开战,而此时的晋国也是在不断的壮大自身,不过晋国本身兵力较少,战役的最后也是晋国以少胜多战胜了楚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此战过后晋文公也是随机登上了皇位,成为一代霸主,接下来小编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晋文公为什么会因为这场战役而轻松登上霸主的位置吧
晋楚争霸百年,始自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奠定霸主地位!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这十九年的流亡经历,把原本的纨绔子弟,磨练成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等到晋文公即位后,齐国霸业已衰,晋文公雄心勃勃地想要取得像齐桓公那样的霸业。

为此,晋文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在国内任贤使能,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积极扩张军队,为将来争霸做准备。此时,晋文公争霸中原最大的对手便是一心北上的楚国。在泓水之战中打败宋国后,许多小国都成为楚国的附庸,比如陈国、蔡国。此外,郑国、卫国、曹国、鲁国等,也纷纷依附于楚国。

两强相遇,必有一战。接下来发生的城濮之战,开启了晋楚两国争霸百余年的序幕。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交替成为霸主,以至到最后双方无力再战,妥协后双双称霸。

在和楚国对上之前,晋文公通过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而且周襄王把原属于周王室的阳樊、温、原等八邑赐给晋文公,这些城邑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晋文公有了这些城邑之后,南下争霸便有了根据地。

城濮之战的背景

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有的国家对他尊敬有加,甚至许配宗室之女给他,比如齐国、宋国、楚国、秦国。但有的国家却是对他无礼,比如卫国,“卫文公不礼”;曹国,“过曹,曹共公不礼”;郑国,“过郑,郑文公弗礼”。这些经历,也给后来晋文公讨伐或者压制这些对他无礼的国家,提供了理由。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败给楚国后,不得不暂时屈服于楚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但内心却是仇恨楚国。等到 宋国看到晋国崛起,于是便在公元前634年主动背楚归晋。宋国和郑国一样,都处于中原腹地,对于楚国北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楚国对宋国的背叛自然是无法容忍。于是,楚成王派遣军队,开始攻打宋国。这其中,亦有楚国抑制晋国往东和往南扩张的意图。

宋国背靠已经强势崛起的晋国,再加上和楚国的恩怨,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屈服。但以宋国的实力,却也抵挡不住楚国的军队,楚国的军队已经向宋国国都逼近。因此,宋国开始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大夫先轸对此提出了八字方针:“报施救患,取威定霸!”意思是报答当年宋国对晋文公的礼遇,解救宋国目前的困境。通过这样的行动,便可以威震诸侯,从而成就霸业。

只不过,宋国和晋国之间还隔着曹、卫两国,而它们早已依附楚国。如果越过它们去攻打楚军,有背腹受敌的危险。最终,在大臣的建议下,晋文公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以当年曹共公、卫文公对自己无礼为由,想要通过讨伐曹国、卫国,来吸引楚军北上,从而疲劳楚军,而使得决战朝对晋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只是,此时的楚军非常强大,晋文公正面对上楚军,心中亦无必胜的把握。因此,在和楚军正式决战之前,晋国开始了一系列伐谋、伐交的活动,借此争取战略主动。

晋国伐谋、伐交

晋文公率领军队占领卫国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西逼卫国,南望曹国,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军事位置。而且在这里,晋文公开始了一系列伐谋、伐交的活动。晋文公首先和齐国结盟,进而灭掉整个卫国,使得原本依附于楚国的鲁国,也转变为中间派,改变了原来亲附楚国的态度。

 

后来,曹国国都被晋文公攻破,国君也被俘虏。然楚军不为所动,坐看自己的附庸被晋国灭国,依旧猛烈攻击宋国国都。宋国着急了,多次派人向晋文公求救。而此时的晋文公,也陷入两难的境地。

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这段话把晋文公的困境形象地描写出来,尤其是齐、秦两个大国的态度,对于晋、楚两国可能发生的战斗走向,会有极深的影响。而且晋国此时的军队数量也处在下风,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与楚军交战,胜负未可预料。

于是,晋国的君臣商议之后,决定把齐、秦两国也拖下水。让宋国先假装疏远晋国,然后厚礼请求齐、秦,让他们出面帮忙调停,让楚国退军。同时,把原来攻占卫国、曹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一些。如此一来,晋文公借卫国、曹国的土地,却能落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确实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而原本依附于楚国的卫国、曹国,它们的土地却被送给了宋国,楚国肯定不会接受齐、秦两国的调停。这样,楚国就会同时得罪它们,那么,晋国、齐国、秦国三个大国便会站在同一战线。事情的发展也果然如晋文公君臣预料的那般,楚成王拒绝调停,感到失去面子的齐王、秦王,派兵助晋。

楚成王一看对手阵营太强大,命令将军子玉撤兵回楚国。但狂妄自大的子玉对此却不以为然,坚决要求与晋军决战。对此,楚成王的态度模棱两可,未能坚决制止,从而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揭开了晋楚争霸百年的序幕。

退避三舍的策略

重耳从楚国返回晋国的时候,受到了楚成王热情而又隆重地款待,两人之间还有一个“退避三舍”的约定。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卑甚。成王曰:“子即反(通返)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则何以报不榖?”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车兵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楚成王在酒席间问重耳:“以后你当上晋国国君,怎么报答我今日对你的礼遇呢?”晋文公以玉帛一类的东西,楚王都不缺少,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报答的。但楚成王一定要让重耳说,于是重耳回答:“其他没有什么能报答的,但假如我们将来在战场上相遇,我一定不敢和你的军队交手,会后退90里(一舍是30里)。假如这样还不能熄灭你的怒火,我才会和你决战。”

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通逊),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子玉认为重耳的言语十分无礼,想要杀掉他。但楚成王却认为重耳受到上天保护,逆天不祥,但“退避三舍”的约定却是在这里定下了。

晋文公和曹国、卫国私下商议,如果它们和楚国绝交,则可以让他们复国。两个小国无能为力,只好答应。而子玉派来的使者,也被晋文公趁机扣押。如此一来,骄傲自大的子玉便被激怒,提军前来和晋国决战。晋文公不负当年的约定,后退90里到达城濮一带。晋文公不仅完成了当年的约定,还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同时疲惫了楚军,使得对方钻入晋文公早已设计好的圈套。

晋军退到城濮一带后,齐、秦、宋的军队也到达附近,策应晋军的军事行动。但此时,晋军在兵力上,还是处于劣势。子玉带领中军(楚国主力)、左军(楚军)、右军(陈国、蔡国军队)直扑城濮,而且狂妄宣称:“今日必无晋!”

晋军利用子玉轻敌自大的性格弱点,制定了正确的军事策略。晋军给马匹蒙上虎皮,首先攻击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两国联军迅速被打败。然后晋军又把目光瞄准了楚军的左军,晋军装作要逃跑的样子,子玉很容易便上当,命令左军前去追击,最终楚国左军又被晋军消灭。到了此时,子玉才知上当,带领楚国精锐迅速脱离了战场,总算把中军保存下来。

等到楚军退回楚国后,在楚成王的严厉责备下,子玉无奈自杀。城濮之战,以原本处于弱势的晋军大胜而终结。此战之后,晋文公登上了霸主地位,结束了自齐桓公死后十余年间,中原诸国没有霸主的局面。此战之后,晋国带领中原诸国,和楚国展开了将近百余年的抗衡,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

晋文公称霸中原

晋文公在城濮大胜之后,移兵郑国。在晋国的军事压力下,郑国叛楚归晋。公元前632年,接过“尊王攘夷”大旗的晋文公,给周天子献俘,送上战车100乘、士兵1000人。至此,晋文公完成了尊王——安定周王室,礼尊周天子;攘夷——打败被视为“蛮夷之国”的楚国,团结了中原各诸侯国。

而在献俘之后,周天子给了晋文公很丰厚的赏赐,并封他为诸侯之长。晋文公像齐桓公一样,登上了霸主的地位。此后,晋文公多次召集会盟,齐、鲁、宋、郑、蔡等国,都汇聚在晋文公的大旗之下。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晋文公实现了当初“取威定霸”的战略目标,除了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外,晋文公采取的伐谋、伐交的措施,更是堪称经典。齐、秦两国和晋国站在了同一战线,避免了战场上其他变数的发生。后来更是示敌以弱,退避三舍,诱敌深入从而伺机决战,最终取得城濮之战的大捷,奠定晋国的霸业。

城濮之战是关系到晋国、楚国命运以及中原形势的一场重要战役,深刻地影响了春秋的走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城濮之战的意义远超出这次重大战役的本身。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