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败于曹操,官渡之战的结局早已注定

公元199年,官渡之战的结局早已注定。袁绍失于曹操,令北方割据局势再度改变。在军事实力、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上,曹操显然更胜一筹。此次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袁绍的失败,不仅让历史记载了曹操的崛起,也为之后群雄之间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袁绍败于曹操,官渡之战的结局早已注定

公元213年,因李榷郭汜之乱,汉献帝刘协流亡到洛阳,只有曹操决定迎天子回许昌。彼时,袁绍阵营下的谋士,给袁绍出谋划策:“主公距离陛下更近,此时理应迎天子。”

当时的袁绍,认为迎天子回来会有很多麻烦,直接拒绝了这个建议。甚至毫不在意地说,曹操愿意迎天子,就让他迎去。

结果,曹操迎回汉献帝,请回许昌,更名为许都。此后,曹操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其他没有得手的诸侯悔不当初,恨自己没有曹操手快。

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就像手里握着行走的传国玉玺,这可比袁术手里的那块石头管用多了。曹操挟天子第一件事,就是给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诸侯加宫进爵。其他诸侯都很慎重,如果接了这个圣旨,就算默认曹操他这个“幕后皇帝”,如果不接,就是明面上抵抗汉朝廷,结果更糟。

当时的袁绍,就犯了难。到底是接还是不接?如果接,就要亲自前往许都,叩谢皇帝圣恩,同时也意味着被曹操把控。

但是袁绍,又不愿意自己陷入这样的结局。同时,他对曹操居于自己之上这件事表示很愤怒,因为他认为曹操出身宦官之后,打心眼里瞧不起他,更是不能跟自己相提并论。

综合考虑之下,袁绍决定不接!究其原因,袁绍自身的实力是其他诸侯无法能比的,即便是当时的曹操,穷尽全部的兵力,也不是袁绍的对手。所以在这件事上,袁绍十分硬气,对衰弱的汉献帝皇权的威慑,也丝毫不带怕的。

他直接大骂曹操:“曹阿瞒宦官之后,怎敢居于我之上?”

而许都的曹操,似乎本来就预料到了这件事。据《后汉书》记载:“操大惧,乃让位与绍。”或许,曹操故意表现出害怕畏惧的样子,重新让汉献帝给袁绍封了个更高的官职——大将军,并且自己还让出了四川的地盘,让袁绍洋洋得意,这才算平息了袁绍先前的怒火。

因为曹操太清楚了,袁绍这个人最好面子,这“欲扬先抑”的封官,就是在挟天子令诸侯之后,对付袁绍最好的办法。

后来,袁绍看到曹操显而易见所享受的滔天优势,终于意识到把皇帝放在自己身边的好处,于是也动了这份心思,想把皇帝弄得距离自己近一点。然而他之后做的一件事,非但不能给自己挽回半分局面,还进一步暴露了自己脑子的短板,让曹操更加瞧不起。

袁绍派了使者前往许都,美其名曰许都地势低洼,过于潮湿,对于皇上的龙体休养不利,而原本的旧都城洛阳久年久失修,破旧不宜居住,因此建议皇帝迁都移驾到鄄城。

因为,袁绍的大本营在邺城,距离鄄城总共也就二三百里远,相对还是最具地理优势的。无论以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入朝觐见皇帝,还是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最容易的。

袁绍这一举动,可谓是司马昭之心。可饶是他自个儿想得很妙,曹操也不是傻的,一听使者传来的这个消息,曹操估计就在心里嗤笑了。他岂能看不穿,袁绍见自己迎天子得利,自己也眼红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可哪有这等好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只可笑袁绍错失了一次机会,还以为可以弥补。

所以想都不用想,曹操当然直接拒绝。

对比这样的小事,袁绍官渡之战败于曹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太多时候,袁绍都不知道曹操在想什么,而曹操早就把袁绍拿捏住了。

暂且不论袁绍本人的智谋和决策,本身就比曹操差老大一截,单说看中虚名好面子这一点,袁绍就已经输了。因为曹操只看重实际利益,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战会损失多少兵马,胜利又有几分胜算,清醒得很。

而袁绍太容易被盛名所累,洋洋得意的优越感,太容易让袁绍高估自己低估敌人,因为人心一旦被虚名和累赘的情绪占据,就会判断有偏差,警惕性较低,失败就太正常了,袁绍败于官渡之战,也是这样的道理。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