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真让囚徒成精锐?深读史料:大秦锐士依旧在,时运不济

历史上有一则引人注目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章邯真能够借助囚徒军队打败敌人的传奇经历。在大秦锐士身怀绝技的情况下,时运却不济,囚徒成为了他们的新伙伴。这个故事深刻地表明了在逆境中求变的重要性,以及人的潜力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引言:

秦末天下,因为秦始皇的死,而烽烟迭起,正应验了那句:始皇死而地分。

陈胜、吴广的豪言壮语背后,是无数起义军蜂拥而起。

这群人,让诞生十多年的秦帝国陷入内忧外患之境中。

内忧,源自主政的秦二世,还有奸人赵高。

外患,看看那无数义军就懂了。

面临这样的时局,再傻的皇帝都知道要想办法应对,因为大秦帝国,已经遭遇了兵临城下,义军都打进来关中直逼骊山脚下,离咸阳也不远了!

一轮轮廷议之后,文臣出身的少府章邯挺身而出,成了大秦帝国最后的支柱。

至于他手下的将士们,按照长久的历史误读,大部分人都说这群人是骊山囚徒。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细看史料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这答案就是,保护大秦帝国到最后的,依旧是关中子弟,大秦锐士。

章邯真让囚徒成精锐?深读史料:大秦锐士依旧在,时运不济

(大秦锐士)

一:危难时刻的权宜之计。

章邯组建退敌军队这段时间,史料中是这样诠释的。

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起义军已经快到家门口了,而且人多势众,就算现在调动周边郡县的兵马营救也来不及了,骊山哪里刑徒众多,恳请陛下宽赦他们,给他们武器组织成军队,让我带领他们去反击叛军。

秦二世一听,立马宣布大赦天下,派章邯去统领郦山囚徒。

听完这史料,我们需要结合前后背景关系,还有话语中的:今发近县不及矣。来综合分析。

当时的秦帝国,面临的局势是,义军在周文带领下,沿途不断征集士兵,一路势如破竹,义军在抵达函谷关时,已经成了拥有战车千辆,士卒数十万的大军!

他们驻军在戏亭,(今陕西临潼东)随时准备大举进攻函谷关。

这是标准的兵临城下境况,如此多的大军谁来不慌?

结合这时局,再看“今发近县不及矣”,这句话就明白,秦帝国不是没有兵马,而是征集和调动的时间不够,就近的郡县步兵还没组织起来,这仗就要开打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秦帝国其实是做了战争动员的,也在关中征发秦人准备抵御义军的。

但义军的突袭,还有地方上应对的迟缓,以及赵高的蒙蔽,让秦二世反应不及,弄得义军杀到函谷关时,秦国的军队还没有集合好。

突发状况下,章邯只能建议采用权宜之计,征发骊山囚徒,来应对义军的叛乱。

这临时征发的骊山囚徒,又是什么人?我们继续看史料。

(章邯剧照)

二:骊山囚徒不可靠。

骊山囚徒是什么人,在史料中也有诠释。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刚刚当了秦王之后,就开始寻思开凿营建郦山王陵,等到兼并天下之后就扩大了工程规模,迁徒了全天下囚犯70万人之众,营造秦皇陵。

从这个角度看,修筑骊山秦皇陵的人,大部分都是原来东方六国的人。

秦帝国用让他们恢复自由身的方式,换取他们效命一时,阻击义军的进攻或许有可能,但真要让他们组成大军,反攻六国,则断无可能。

因为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

当年商纣王时,也是让囚徒为兵,最后牧野之战,囚徒军临阵倒戈误了性命。

后续新朝王莽,也在最危急时刻,指望武装囚徒救命,结果误了性命。

这是军队战斗意志上的问题,战斗力上其实也有问题,骊山囚徒本就是乌合之众,战力也并不高,解燃眉之急或许还凑合,真要持续战斗,势必会出乱子。

这点上,出生骊山囚徒的英布,在打完一仗之后,就带头逃逸就是明证。

(囚徒成军不靠谱)

三:谁可靠?还是大秦锐士子。

骊山囚徒不可靠,但那个时候的秦帝国依旧要他们续命。

这续命的权宜之计,也让秦帝国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期,用以重新组织军队。

这点上也有史料为证:

周文败次关,止次曹阳二三月

这句被不少历史爱好者忽视的话语背后,其实藏着章邯大军后续势如破竹的因由。

当时的战场态势应该是这样的。

当时的义军,在周文带领下,一路进展顺利,兵峰正盛的他们原本指望突袭关中,一举灭亡暴秦,但却遭遇了章邯率领的骊山囚徒军阻击。骊山囚徒军阻击,让义军无法进攻关中。

周文一寻思,就率领部队驻扎在了曹阳,指望等待吴广率领主力大军攻克荣阳后,两方人马合流后,再共同进攻秦国,这一等就等了二三个月之久。

谁曾想,吴广义军却遭遇秦将李由阻击寸步难行,这让原本指望共同进攻的周文算盘落空。

同样的,章邯带领下的骊山囚徒也反常的没有进攻周文义军,而是老老实实地跟义军对峙了二三个月。

于是,在对峙了两三个月之后,章邯军变了。

四:大秦锐士出手,章邯战无不胜。

对峙二三个月之后,等章邯大军再次出击的时候,秦军的表现就如完全变了一只军队。

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秦军摧枯拉朽般接连击败了周文军、吴广军和陈胜军,用时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肃清陈胜、吴广义军的战略任务。

以骊山囚徒为主力的军队,能完成这样的战绩吗?答案当然是不行!

是谁完成了这一切,很明显关中秦人子弟,那曾经的大秦锐士们。

正因为周文的暂时退却,还有驻扎曹阳的举动,以及那宝贵的两三个月时间,才有秦军的绝地反击。这两三个月时间,让秦帝国能征发组织起周边郡县的关中子弟。

他们纷纷参军保家卫国,替代了骊山囚徒成了章邯军的主力。

这群善战的生力军,让秦军战斗力节节攀升,也让章邯获得了数次大胜。

这一切,史书上其实都没有明说,但战斗力的巨大转变,还有史料中的言语都透漏了这一点。

五: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和结局。

史料中,有三段话诠释了章邯军的兵力组成。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二世在章邯完成了击溃起义军的胜利之后,就派遣长史司马欣、董翳帮助章邯继续进攻起义军。

这两个人不可能孤身前去帮助章邯,必定是率军前去,要不然如何能说是帮助呢?

除了这之外还有后续的事情: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这也证明了秦二世对于章邯非常信任,几乎将所有能调动的军队都派给了章邯,这才有了章邯击破楚军,击杀项梁的战绩出现。

这也证明了章邯大军的组成,从不是以骊山囚徒为主力,反而是关中子弟,秦国锐士居多。

(秦二世)

而这些跟随章邯的秦国锐士结局如何,在史料中也有诠释。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段话是章邯大军投降项羽后,投降军士私下里的窃窃私语:

章将军欺骗我们降服诸侯.现在能入关中大破秦军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能,诸侯俘虏我们向东而去,秦国必定会将我们的父母妻子全部诛杀。

这是当时跟随投降的士卒们的担忧。

那一刻的他们,早已没了战斗的心思,寻思的都是家人的安危,胜利了家人能安全,失败了,自己被掠走了,家人估计也危险。

但他们唯一没想到的结局是,他们居然被项羽给坑杀了。

如果项羽听见了这私下的窃窃私语,明白了秦卒们更看重的是家人的安危,转而带领他们灭了秦国,或许一切又会不同。

尾声:

这一切史料分析,足见章邯大军的分段组成。

面临兵临城下窘况时,章邯带领的大军确实是骊山囚徒为主,在完成了阻击周文的任务,让义军退守曹阳后,经过两三个月准备,章邯军就成了一只以秦人为主的军队了。

后续的章邯军不断接收来自秦二世的兵力支援,战力越来越强,成了正儿八经的秦军精锐。

只是这精锐,依旧败在了项羽的破釜沉舟之下,成了时代的失败者。

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在后续遭遇了项羽的坑杀,20万心中念叨家人的秦军将士们,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家人了。

这无数人的横死,让老秦人深恨项羽,直接促成了项羽的最后失败。

至于章邯,也在败给项羽之后,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成了大时代的失败者,在韩信席卷三秦的战斗中,悲催失败自杀而死。

参考资料:

《试论章邯军构成的历史变迁》:李侃

《谈谈章邯手下秦军的构成》:舒大清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