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神秘之谜:为何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究竟是什么样?专家勘测发现玄机

据传说,秦始皇陵内蕴藏着无数珍宝和秘密,因此历经两千年无人敢轻易挖掘。尽管专家们进行了多次勘测,但依然未能彻底揭开其神秘面纱。关于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什么样,至今仍是一个让人无法探明的谜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首次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

也为后续几千年的统一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堪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陵神秘之谜:为何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究竟是什么样?专家勘测发现玄机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朝空前强大,所以在修建陵墓时他也格外铺张。

秦始皇陵前后共修建39年,动用了70多万劳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此后数十年间一直不断有珍贵文物出土。

然而,至今陵墓的主体还是没有完全地挖掘出来。

那秦始皇陵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陵墓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全部挖掘呢?

统一六国,修建皇陵

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的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作为质子留在赵国。

所谓“质子”,其实就是人质的意思,寄人篱下,嬴政年轻时没少吃苦头,直到9岁那年他才和母亲逃回了秦国。

嬴政回国后不久,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便因病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此后,丞相吕不韦欺嬴政年幼,掌握了朝政大权。

但21岁以后,嬴政通过一系列宫廷斗争,重新夺回了秦国的控制权,并且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施行改革,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

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嬴政便亲率秦国大军,先后攻打赵、燕等国,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军拿下。

嬴政共耗费十年时间平定六国,从此以后,他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朝也由此建立。

完成国家统一后,嬴政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其中包括加强中央集团、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以及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等。

与此同时,空前的成就也让嬴政在秦朝人心中的地位剧增,如何为他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事实上,自嬴政登基开始,他的陵墓就已经开始修建。

不过,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选址在陕西骊山山麓,距离咸阳近两百里。

嬴政为什么要将陵墓修建得这么远呢?

其实,古代帝王在修建墓葬时,最看重自然风貌,而骊山虽然远离咸阳。

但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中环境幽静,地势挺拔,非常适合长眠。

不管是从实用角度,还是风水角度,都比咸阳城内要好,所以,秦始皇陵位于此处实在是理想之地。

不过,在嬴政统一六国以前,秦始皇陵只是完成了初步的设计工作,基本格局奠基完成,但声势浩大的修建工作仍未开始。

完成统一后,秦朝实力大增,拥有了更强的动员能力。

于是,在李斯的主持下,70多万劳力来到骊山,历时九年最终完成了陵墓的主体工程。

在秦始皇去世后,陵墓仍未修建完成,直到秦二世二年,收尾工程和覆土任务才最终结束。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秦始皇陵仍然保持着高度完整。

不过,在历史上它也曾遭遇过多次损毁,其中最厉害的一次还要追溯到项羽攻入关中的时期。

入主咸阳之后,项羽对秦朝皇室本着赶尽杀绝的原则,几乎屠戮殆尽,对于竣工不久的秦始皇陵,他也大为愤怒。

先是派遣三十万士兵,将大量陪葬珍宝搬离,然后又纵火焚烧,对陵墓造成了巨大损坏,地面建筑几乎付之一炬,而且帝陵也遭到了挖掘。

好在,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并且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为了笼络前秦百姓,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重新修缮,并且妥善保护。

就这样,经过旷日持久的修建,秦始皇陵终于恢复了原先的面貌。

此后两千年间,各朝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对陵墓施以保护,所以相对完整地将其保存到了今天。

意外发现,震惊中外

而秦始皇陵于近代被发现,还得归功于一个巧合。

1974年夏天,一个陕西骊山脚下的农民正在挖井。

然而,挖了一半,他却发现地下空旷,像是有一个洞一样,继续深挖之后,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物。

农民捡起一看,竟然是一个陶俑,要知道,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经常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在此出土。

所以农民不敢自行处理,将陶俑逐级上送,一直交到了陕西省文物管理局手中。

经鉴定,陶俑的年份距当时已有两千余年,是秦朝的物品。

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马上开展了挖掘、抢救和修补工作。

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大量出土。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距离陵园东侧1500米左右。

其中已经发掘出来的兵马俑坑有三个,它们呈品字形排列,坑内的陶俑、陶马多达8000余件,还有4万多件的青铜兵器。

不仅如此,这些陶俑全部身高1.7米以上,按照真正士兵的身材一比一打造。

它们或手持弓箭,或负弩骑射,或御车策马,形态各异,极具艺术价值。

正因如此,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国内外的政要都曾前来参观。

其中便包括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普京总统,他在看完兵马俑后赞不绝口,多次竖起了大拇指。

戎马一生的嬴政,不仅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而且他创造的秦制影响深远,被称作“千古一帝”也是实至名归。

所以,用军队的形式来陪葬自然也在情理当中。

据传,当年有人提议用活人士兵陪葬,但秦始皇最终选择了陶俑。

从这点上看,对他是暴君的指责,似乎也未必站得住脚。

当然了,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整个陵墓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

与众不同的是,秦始皇陵坐西向东,和其他的帝王陵墓截然相反,引人浮想联翩。

有人说,这是由于徐福东渡,秦始皇对托他带回的长生不老药翘首以盼,所以将墓地方向朝向东方。

也有人说,东征六国是秦始皇毕生的心愿,所以从修建陵墓之初,他便彰显了自己的决心。

但根据考古发现,其实坐西朝东是秦汉年间的风俗,代表着尊贵,日常设宴也是这一格局。

不仅如此,在西安发掘的其他九百多所秦墓同样是东西朝向。

由此可见,这一格局其实并不特殊,只是到了唐朝年间,风俗改为南北向,并且流传到了今天,这才显出了秦始皇陵的独到之处。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秦始皇陵在我国的帝王陵墓中首屈一指,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经济学家断定,如果能全部挖掘出来,每年将给我国带来上百亿的收入。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陵大部分至今仍长眠地下呢?

技术所限,无法挖掘

要知道,秦始皇陵闻名中外,如果能挖出来自然更好,但当前的情况不是不想挖,而是受到了技术限制。

其中,专家们着重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擅自挖掘,无法维护地上景观。

前面已经提到过,秦始皇陵整体面积高达100平方公里,仅地宫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

不仅如此,地宫距离地面约55米,一旦开挖,陵墓上方的坟堆无法保持稳定。

很有可能陵墓挖出来了,但地面景观却面目全非。

如今秦始皇陵的恢宏壮观,正是得益于规模庞大的地面建筑,如果一味深挖,而不考虑影响,那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

当然了,如果硬是要开采,理论上可以在地宫和地表之间修建一个完整的屏障。

保证温度、湿度和酸碱度不变,在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深入挖掘。

但是,考虑到秦始皇陵的面积,这一方案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想真正实现,还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其次,秦始皇陵内部存在大量水银,挖掘很有可能造成巨大污染。

根据《史记》记载,在建立陵墓之初,秦始皇便下令,要以水银为大江大河,在地下重现自己的宫殿。

通过现代化的地质学调查,科学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在秦始皇陵地宫内,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汞异常。

并且由南北、东西两个方向分布,几乎环绕了整个地宫,与渤海、黄海的分布极为相似。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修建的确很费心思,但这也给挖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毕竟水银具有较高毒性,而且容易蒸发。

如果不慎发生泄露,不仅会威胁到工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影响骊山一带的水土环境。

在没有万全之策以前,挖掘的后果难以估量。

不仅如此,根据《汉书》的记载,秦始皇陵配备严密的防盗系统,当有人进入时,便会射出暗弩,这也给挖掘工作平添了诸多难度。

最后,陵墓内部的文物保护,也是一大难题。

由于长年深埋地下,陶俑、丝绸、竹简等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一旦它们重见天日,暴露在阳光、空气之中,很容易遭到氧化腐蚀。

为了保护兵马俑,文物管理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是仍有一部分出土后老化严重。

而秦始皇陵内部的文物比兵马俑还要多出一个数量级。

一时之间保护如此多的文物,将为考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好的话,损失也将非常惊人。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目前不开挖秦始皇陵,其实是因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

更何况,国家早已作出规定,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古代帝王陵墓,所以,当前对秦始皇陵的探测进展非常缓慢。

保守估计,至少要150年才能完全发掘出来。

那么,对于位于地下五十多米的地宫,有关部门又是如何勘探的呢?为何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的地下结构了如指掌呢?

要想清楚这点,就不得不提到核磁共振的技术。

技术进步,重现地宫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文物考古勘探,主要用的还是老方法,俗称“洛阳铲法”。

洛阳铲,其实是一种挖土工具,从前经常被盗墓贼使用,后来逐渐纳入到考古体系。

经过改良后,洛阳铲可以深入地下十几米处,对于不同土层的土壤进行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的分析。

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还能通过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地底的材质。

在之前的年代,洛阳铲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效率太低,而成本太高。

另外也很容易损坏文物,一旦碰到石块等坚硬物体,还无法继续勘探。

所以,在2002年,我国改进技术,首度将核磁共振法应用到考古之中。

这个核磁共振法和医院里的核磁共振原理上是一样的。

就是利用较强的外部磁场和物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射频脉冲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磁共振现象,最终通过专业设备成像的技术。

核磁共振法很好地规避了洛阳铲的缺陷,不需要深入地下,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也不高。

只需要装备大功率的仪器,便能绕过所有障碍,对地下陵墓做出深度探查。

利用这一方法,专家们为秦始皇陵绘制出一幅1:5000的比例图。

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结构,而且还发现了地宫里的大量建筑群。

甚至陵墓里暗藏的地下排水系统,也被勘测得一清二楚。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排水系统至今仍在稳定工作。

如今,兵马俑早已对世界开放,各国游客争先恐后前来参观,一些国外政要甚至特意将游历兵马俑提上了日程。

然而,作为秦始皇陵主体的地宫,至今仍未出土,为秦始皇陵的真正面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进步,这些珍贵的文物也必将重见天日,到时候,秦始皇的伟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必定会再次给世界带来惊喜。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