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一定是众所周知的。他小时候读过兵书,说得很好,但他的父亲赵奢说,他以后不能带兵打仗,否则就会败军辱国。果然,他一上任,就上任新官三把火,换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使赵军上下离心,斗志消沉。最致命的是,他改变了廉颇的防守方针,试图为赵国规划大规模进攻,夺回上党。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秦国听说赵王在计划中,立即调整了战略,不再防守,而是准备进攻。秦军向长平增兵,将当时的“战神”武安君白起任命为将军,取代了王米。

  赵括只会读兵书,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秦军倾斜。

  为了麻痹赵军,避免赵国再次使用廉颇,秦王下令:“敢泄武安君为将军斩首。”

  白起上任后,首先了解了赵括的走势。白起得知赵括缺乏经验、渴望胜利等弱点后,制定了深入引诱敌人的作战方针,秘密重新部署了秦军。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分三个步骤。

  诱敌深入。白起部署一线部队作为诱敌部队,赵括带领赵军进攻后,稍作抵抗就撤退到预设埋伏圈。

  切断退路。赵军进入包围圈后,秦军利用地形布置口袋阵,以主力坚守营地,防止赵军前进,并借此机会派出敢死队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活力;同时,派出一名奇兵提前埋伏赵军进入口袋后,绕赵军后面切断他的退路,从而实现对赵军的全面包围。

  分割歼灭。包围完成后,秦军派出5000名精锐骑兵迅速渗透到赵军营地,遏制和监视营地中剩余的赵军。秦军派兵到达后,全部歼灭了赵军。

  果然,赵括就像白起木偶,完全按照白起牵着走。

  公元前260年8月,无能的赵括率领赵军主力扑向秦军阵地,秦军诱敌部队假败后撤。赵括追击,钻进了秦军的口袋阵。口袋里,赵军遭到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挫,陷入苦战。赵括想退兵的时候,埋伏的秦军骑兵已经跑到赵军身边,抢占了西壁垒高地,切断了赵军与大营的联系,实现了对赵军的包围。此外,5000精骑也迅速进入赵军的营地,在控制营地中的赵军的同时,切断了赵军的所有粮道。

  秦军实现对赵军的包围后,白起要求秦军不断攻击被包围的赵军。与此同时,当赵王听到白起包围赵军的消息时,他亲自前往河内,命令征集所有15岁以上的当地男子加入秦军,迅速增援长平。该部队很快到达长平以北的高地,进一步切断了赵的支持和供应。

  9月,赵军断粮40多天,内部出现了杀人食肉的残酷现象。被包围了这么久,赵括终于想到了突破。他轮流组织部队进攻,但从未打开缺口。绝望的赵括孤注一掷,率领精锐部队再次突破,被秦军射杀。赵军失去了将军,没有战斗精神,40多万军队投降。

  赵军投降后,白齐以赵军摇摆不定为由(事实上,秦国当时根本无法养活这支军队)活埋了40多万赵军士兵,只放走了200多个孩子。秦军终于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平之战。

  谈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古人常说:“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战争,血流漂流。”这句话是为了描述战争的悲惨程度。长平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赵军全军覆没。然而,秦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场战争的残酷也可以从昭王征服15岁以上男子参战中看出。最后,秦军以伤亡一半以上的代价赢得了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秦国彻底打败了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赵国精力充沛,崩溃了。赵国曾经是与秦争夺高下的最强大的国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秦国从此无敌于天下,大大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实际上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封建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但这场战争也宣告了战国时代的战争即将结束,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即将诞生。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在这场战争中,廉颇、白起等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的指挥和参与,包含了这些千古名将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凝聚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科学成果,值得后人研究借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