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北道的土地开垦方式及水旱灾害形成原因有哪些?

唐代河北道的土地开垦方式主要包括平整耕地、引水灌溉和修筑水利工程等。而河北道的水旱灾害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和河流水位下降导致的。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唐代的农民们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劳动去开垦土地,还要面对频繁的水旱灾害,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有21位皇帝,享有289年的国家。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声誉,并与许多国家进行了交流。接下来,有趣的历史小边将给您带来相关的介绍,我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唐代造成水旱灾害和饥荒的诸多社会因素中,人口过度增长是土地过度开垦的重要原因。贞观至天宝116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0‰天宝时期的全国人口密度达到贞观时期的3.8倍是前所未有的。

  其中,河北道人口从贞观十三年的1589320口增加到天宝元年的10230372口,103年的8641052口增加,年均近8.4万口。开元天宝年是唐代河北道人口增长的高峰,人口排名第一。

  天宝元年,河北道人口密度仅次于当时长安所在的首都,每平方公里人口56.76人,略低于首都58.70人,远高于唐代人口密度平均水平13.80人。

  人口的生存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很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大力开垦土地,扩大耕地面积,是古代发展农业生产的常见手段。唐代河北道土地开垦分为军事耕地、军事营地和民间开垦。

  一、军事屯田

  河北平原主要由黄河和海河冲积而成,沉积的沉积物肥力较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隋初经历了五乱华等大规模战争,但冀州仍然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场所,“冀州大藩民用丰富”。

  经过唐初的经济发展,河北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人口繁荣,衣食之原,租金特别广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增强,土地开垦增加,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增加。

  1.人地矛盾

  唐朝以前,河北省耕地开发利用充分,特别是平原地区,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破坏植被开垦和耕地的过程,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过度开发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沙化。

  人与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后,开发区域被转移到山区和沿海海滩。山地和海滩是一个比平原更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唐代河北省道北部幽州,北部群山环绕,南部作为华北平原最北端,水网纵横,成为河北省道北部重要的农业区,是抵御契丹和奚入侵的边境驻军的主要粮食供应地。

  唐初以来,朝廷规定,凡边防守卫,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河北路是唐初军屯的重点地区之一。屯田主要集中在燕山南麓,即河北路北部与契丹、奚接壤地区。屯田主要供应边境军事粮食。唐开军府以捍卫要冲,因地置屯田,天下屯总共992。司农寺每屯30顷,州、镇各军每屯50顷。朝廷在中央专门设立屯田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天下屯田之政令”。

  屯田设在边防重镇、粮草不易转运的地区,“以益军储”。唐开元时期天下屯田数,河北道占208屯总数的20.02%,仅次于关内道258屯。其中,幽州55屯、清夷(范阳节度使)15屯、北郡6屯、威武(范阳节度使)15屯、静塞(范阳节度使)20屯、平川34屯、平陆(平陆节度使)35屯、安东(平陆节度使)12屯、长阳使6屯、渝关(平陆节度使)10屯。上述屯田和营田规模较大,属于有组织、有系统的军屯,收效甚大。到天宝八年,河北道屯田粮食石数为403280石,占总数的21.07%,仅次于关内道和陇右道。

  2.初见成效

  屯田在河北路北部的实践相当有效。关键是唐代前河北北部农业发展程度远低于中南部,开垦荒地较多。开元初,宋庆礼在担任营州都督期间开设了80多个屯田,使营州“仓库丰富,居民逐渐富裕”。营州位于河北路东北部。它原本是辽西县。西北与奚族相连,北与契丹相连。

  该地区地形以山为主,农业条件不好,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据《太平世界》记载,“营州畜宜牛、马、羊、猪。"为了获得耕地,只能毁林开荒。河北道北部位于农牧交错带,屯田意味着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此外,平州、幽州等地以山为主,不利于水土保持。暴雨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杜牧诗《感怀诗(沧州用兵)》中有句话叫“屯田数十万,堤防常令人恐惧”。虽然屯田数十万有些夸张,但至少说明当时河朔地区屯田规模较大,由于土地开发过度,水土流失,雨季堤防往往有被冲走的危险。

  河北道地方长官除了“向山要田”外,还尝试过“向海要田”。姜师度在鲁城界屯田种稻,却为蟹所食。穷人打螃蟹,人民苦不堪言。他们唱道:“鲁地一种大米,一切都是泡沫。索蟹夫每年都活不下去。”由此可见,沿海地区种稻的农业实践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河北路南部也有大规模屯田的想法。开元六年,张说任幽州都督、河北节使,认为河北路南部屯田具有先天地理优势,灌溉水源充足。“漳水可以灌巨野,淇水可以灌汤阴。如果开屯田,不会减少一万公顷。”由于条件有限,未能实施。

  二、军事营地

  军事营地和军事屯田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唐初,军事营地集中在河北省道北部的边境地区。武后结束时,杜忠良充满了幽州的军事将领,并了解了简洁的军事和马营田使者。

  1.设置属官

  由于幽州节度赵含章的器重,杜孚被任命为渔阳县,同时“知判营田”。开元九年十一月,其河东、河北不必别置,使节度兼充。同时,节度使具有地方政治、财政和经济的权力。支度和营田的职能已成为后人河朔藩镇夺取的重要权力。大多数营田使节度使自己兼任,或任命他们的心腹。“5000名副使中有一名,1000名副使中有一名”,营田副使下有营田判决。开元八年720年,许钦岩任平卢节度使兼营州都督,并带管内诸军诸蕃及支度营田等使。

  藏怀亮在开元十年担任营州总督,以左羽林军将军、安东大都护为拍摄御史中成、平卢军节度大使、支度、营田、海运大使。开元19年,静塞军更名,驻扎在冀州南200英里。开元22年左右,贾循担任静塞军营田使。

  张曾也在天宝七年前后担任静塞军营田的法官。梁令直在天宝年间担任静塞军营田使。天宝末年,时任范阳节使的安禄山特别重视颜高卿,扮演营田法官光禄太常二寺成。

  唐末,河北路被河朔三镇分割。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发展军事营地已成为该地区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在整个唐末没有中断,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安史之乱后,归降朝廷的田承思被任命为魏博节使。当时,魏博的土地“属于军队后,人民离开,十室九空”。在田承思的治理下,“一年流庸归,两年田莱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既普通又富有,教义兴行”。

  当然,裴抗写给田承思的神道碑也不乏夸张,但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藩镇节度是毋庸置疑的。营田是唐末河朔藩镇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节日使除了兼任营田使外,还经常任命有能力的下属担任副使。从唐初开始,营田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边境,扩展到中南广阔的平原。

  在广德,尹澄因才华被成德军节将军推为营地副使。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在“饥荒年”,他正处于成德军队成立的早期阶段。因此,屯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受害者,增强军事实力,实现当地的长期分离。

  2.新官上任

  贞元11年9月,程怀信追逐横海节度,使程怀直接回到首都。朝廷任命怀信为沧州刺史、横海军节、营田、沧景观观察。宝历元年,杨元卿担任沧景节度使,河北道营田使。在沧景地区的营地里,“收集20万石斛,请支付军粮”。

  尹宇任义昌节后,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的营地。几年后,他取得了“户口滋饶、仓库积累”的效果。营地不仅供应军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供应资本和民用。

  会昌六年来,周屿被任命为涿州刺史永泰军营田团练,因为他在桂州刺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高霞寓先在约宝历、大和年间任檀州刺史兼营田团练,后在大和年间任广边军使兼营田等使。广边军位于贵州省怀荣县北部的白云城,是唐代河北道营田最北的地区之一。唐代河北道营田南至卫州共城县。唐末,贾谟去了这里的营地。当时,姚和写了一首诗。“山田依法种植”表明,该地区的营地主要是山田,有一定的种田方法。“及时供应兵食”表明,营地属于军事营地,供应军队。

  3.加大开垦力度

  元和初年,任义武军营田的杨洪庆将军“三农毕力,万顷鹏鹏”,有效地提供了军队所需的粮食。唐末河北道军营田成为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后,唐德宗下令王武军“出恒、冀粟30万,返回幽州,以突骑500助火军”。王武军担心朝廷会平定田悦,然后北伐成德,“拒绝归苏、马”。虽然当时成德军储粮没有具体数字,但这足以证明恒冀二州的小米产量远高于30万石。

  与此同时,程日华权衡利弊,向朝廷投降。朝廷任命他为横海军副大使,了解横海军事。为了补偿失去沧州义武节的张孝忠,德宗命令沧州每年给义武军“钱十二万,粮几万”。按照唐制,一斛是十斗,大概120斤,几万斛高于120万斤。可以推测,当时沧州的农业生产能力远高于120万斤,而沧州的农业生产能力远低于河朔三镇,可见河朔三镇当时的土地开垦力度。

  咸通十年来,徐庞勋领导了农民起义。卢龙的节奏使张允伸不允许,因为他是由卢龙军队建立的。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忠诚,他要求唐懿宗派他的弟弟允皋带领军队进行叛乱。张允伸于是“进助军米50万石,盐2万石”。由于他在卢龙节度使任上的“克勤克俭,比岁丰登”,五十万石的助军米当归。唐代中后期,河朔藩镇为加强军事营地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持,粮食产量巨大,为其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魏博、淄青兵强食丰富,抗天下”。

  三、民间垦荒

  民间土地复垦也大多受到政府指示的影响。唐初,鼓励狭乡人民迁往宽乡,并根据距离确定免税标准,“千里外三年,五百里外两年,三百里外一年”。如果地方长官“应该被解雇而不是被解雇,不应该被接受和妄想”,他们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两年”。

  1.鼓励民间开荒

  为了缓解人口激增带来的耕地压力,唐玄宗于开元12年5月下令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一瞬间以来,虽然有点丰富,但还是有遗利,人多浪费,游食者没有归来,生谷类也没有开垦...如果他能服勤垄亩,努力耕耘,他所在的闲田,劝他开辟,让土地适当征税,不要让州县差科,征役租庸,一切都放开。“平原地区的开荒必然会清除荒地上的植被,森林覆盖率也会大大降低。

  平地开垦耗尽后,出现了毁林开荒的掠夺性开垦方式,甚至向山要地。到了开元天宝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山峦绝沟,雷也满”。

  2.过度开垦

  唐后期,为了增加税收,鼓励农业经济发展,唐武宗在会昌元年下制了“如果有闲置的北泽山原,人民有人力,可以开垦耕作”,规定五年内不征税,州县不得经常询问苗木。这是唐末民间土地复垦的高潮。受当时时代的限制,更难有适度发展的概念,掠夺性的开垦经常发生。

  人口激增使平原上的旱地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山间耕地的开垦很可能是基于破坏森林和土地复垦。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唐代黄河下游易溶性钙含量极高,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土石资源的大力发展和人类垦殖活动的加剧。总的来说,唐初河北道北部边地对军粮的需求,使得军事屯田的广度和深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结语

  唐末,河北道的农业生产环境长期受到战争的破坏,但河朔藩镇仍在大力开展军事营地,以增强自身实力。与此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唐代民间垦荒继续。土地过度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成为唐代河北道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社会因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