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究竟有何作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户口制度是从古代户口制度简化而来的,而古时候的户口制度一般采用黄册或是鱼鳞册来登记人口,可这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详细且确切的登记到所有人。因而在不断发展的历史洪流下黄册和鱼鳞册都被更加先进的人口登记方法所取代,如今的人们才会对这两种东西感到陌生。那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古代的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什么用的详细解答。

大凡对中国古代户口制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黄册和鱼鳞册。记得在原来的中小学课本里,就有明代黄册制度的介绍。但那时年幼,对什么是黄册和鱼鳞册,为什么叫黄册、鱼鳞册,不甚了然。后来专门研究户口制度时,才感到这黄册和鱼鳞册中大有学问。

先说黄册。

黄册是用来登记丁口和税粮的,它既是户籍,又是税册。明代规定,除军队现役人员外,所有人口都要编入黄册。黄册以基层里甲组织为单位编造,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而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

“四柱”式的登记,比较科学。因为明代规定10年编造一次黄册。10年之中,人口、田产、税粮的变化肯定很大,所以又规定以县为单位,每年调查登记变动情况。而“四柱”之中的“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的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四柱”式的调查登记,已与现代会计法则十分接近,它以一定的时间段为限,把静态和动态的情况一一列出,便于掌握。故明代创行后,被清代效法。

那么,为什么叫“黄册”呢?一种说法是,因为册面用黄纸,故称黄册。这好理解,也可验之于史籍。只是“黄册”之名,其实并非始于明代。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黄籍”、“黄册”的说法,并有与之相对应的白籍”、“白册”。据说当时的“黄籍”,是用来登记土著人口的户籍,“白籍”则是登记流寓江南的北方侨居人口的户籍。除了土著与侨居的区别外,入黄籍者一般要缴税纳粮,而入白籍者通常可享有一定的免役权。

 

另一种说法,则有些意思。明代的张萓说,许多人都不理解黄册中“黄”字的意思,其实是有来历的。唐代规定,凡男女人口,刚一出生,称为“黄”,4岁称“小”,16岁为“中”,21岁成“丁”,60岁则为“老”。唐代一年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当时的户籍,其实就是现在的“黄册”。之所以叫“黄册”,是因为男女人口一生下来就要登入户籍的缘故。就是在今天,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喜欢称不懂事的小孩为“黄口小儿”足见张萓之说,也有道理。

鱼鳞册

鱼鳞册也叫“鱼鳞图”,是地籍。《明史・食货志》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令武淳等人到州县调查,根据税粮征收的一定范围划区,每区设粮长四人,负责丈量区内土地数量,描绘田亩形状,编上次序,写明每块土地所属田主的姓名,编类成册。因为各区及区内各户田亩大小不一,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其实,鱼鳞册也并非始于明代。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宋国的国王一天在朝上说,昨晚神龟托梦,神龟说它在泉阳的地方被一个叫豫且的渔户捕获,请他解救。说毕后,宋王就派使者到泉阳查验。使者对泉阳的地方长官说,你这里有多少渔户,谁是豫且?地方官叫人拿来图籍查找,水上渔户共有55家,住在上游的一家,叫豫且。且不管托梦如何,这则故事说明当时已有将户口、住址以图形方式登记在册的做法。此外,南宋时期,曾推行“经界法”,即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丈量后土地情况的册子,就叫“鱼鳞图”。元代也有登载田亩形状的簿册,叫“鱼鳞符”。

以登载土地情况为主的鱼鳞图册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据传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带有原始共同体特征的“井田制”为主。井田制下,土地原则上是共有或国有的,不能自由买卖和转让。因此,国家掌握了人口,也就掌握了土地。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和兼并现象出现,从鲁国“初税亩”,即开始对私有土地征税起,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的合法化和公开化,土地的流转和人口的流动,使户口调查登记时不得不人、地并重,即既登记人口情况,也登记土地情况。故战国和秦汉以后,户口调查登记中,人口、土地、房屋、牲畜、财物等等,都要一一注明。但在一个册表中,登载这么多的内容,难以详尽,也不便随时注明变动情况,更无法互为参照,发现和纠正错讹。于是,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即从书写工具和对象有了较大改进后,户籍类册籍便向多样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户籍、地籍、税籍、役籍等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样时间长了,既加大了调查编造册籍的成本,又容易发生纰漏。

因此,唐宋以后,与土地私有化进程和赋税制度改革方向相适应,户籍类文书的整合提上日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査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至于黄册与鱼鳟册相互间的关系及作用,明代有识之土说得非常明白:黄册是经册,以户为主而田从之,户口有定额,而田亩每年有去来;鱼鳞册为纬册,以田为主而户从之,田有定额而户口每年有变动。田有定额,则税粮有定数,每年只要将经册(黄册)内各户税粮总数与纬册(鱼鳞册)内田粮总数参照,就不会有隐瞒偷漏的问题发生了。

总之,户籍中有地籍,地籍中有户籍,经纬交错,主次分明,动静结合,互相照应。设制严密,用心良苦,既承前启后,又空前绝后。这也正是明代黄册与鱼鳞册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