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如何被分成两部分?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在1350年创作的纸质水墨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是他的弟弟郑楚(无用师)画的。几经易手,他的头两段是因为“烧画和埋葬”。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编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把这张图给了全真教的弟弟郑琦(字无用),于是他有了第一个藏主,从此开始了他在世界上600多年的坎坷历程。这幅画写完之初,没用的人“担心聪明的赢家”,不幸的是被他说了出来。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个朋友请他题跋时,没想到朋友的儿子心生恶念,偷偷卖掉了画,还说画被偷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但后悔已晚。千辛万苦拿到的《富春山居图》,现在只留在脑海里了。 凭着记忆,他背诵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沈周失真后,就像沉入大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息。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为《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毅将其收入囊中。

  万历二十四年,董其昌(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购买了《富春山居图》。晚年,董其昌把它卖给了宜兴的收藏家吴正志。清朝顺治时期,他把它传给了孙子吴洪裕。吴洪裕非常珍惜。云南田的《瓯香馆画跋》记载:吴洪裕在“国变时”无视自己的家,只带着《富春山居图》和《智勇法师千字文真迹》逃跑。

  吴洪裕临死时,他想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为自己埋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第二天烧了《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被烧毁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从人群中跳了出来,“急着烧房子,从红炉里出来”,抢救了这幅画。他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叫吴静安(字文)。

  虽然画得救了,但中间烧了几个连珠洞,断成一大一小两段,第一段烧了,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虽然前面的画幅很小,但相对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期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称为“无用师卷”。康熙八年后,《剩山图》与王廷宾重新装裱,后来在民间收藏家手中辗转反侧,长期消失。1652年,无用师卷从丹阳张范转到泰兴季国是收藏,后来经历了高士奇、王鸿绪、安岐等人的手。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2200块钱买了《富春山居图》后半段的《无用师卷》,甚至在收藏史上开了个玩笑。

  前一年(1745年),乾隆拿到了一本《山居图》。他写道:“偶得子久的《山居图》,笔墨古老,是真迹。”他认为这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乾隆买了《无用师卷》后,有两幅同样的作品。他剪了蜡烛,想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他决定“旧为真,新为假”,确认先买的《山居图》是真的。

  《山居图》(后人称子明卷)其实是明末文人临摹《无用师卷》的抄本。后人为了盈利,去掉了原作者的题款,伪造了黄公望题款,骗了乾隆皇帝。毕竟乾隆是个不错的鉴赏家。虽然断言《富春山居图》是假的,但他也有疑问,因为这部作品“有古韵”和“不是最近的俗工所能做的”,很难打破一段时间,等待“其他日子的辨别”。可悲的是,清廷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即使知道《山居图》是假的,也不敢点破。后来,他们把真正的《无用师卷》编成了《石渠宝藏》,并贬低了这本书。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撰了《石渠宝藏》三编,《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始得正名,洗去了尘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