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立国根本与深层次支撑 是什么?

  蜀汉在三国时期依靠什么来建立国家?蜀汉的建立是什么?这是许多读者更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与读者一起了解,给您一个参考。

  食物对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农业作为治国的基础。自汉代以来,战争不断,人口流失,影响社会生产,给统治阶级带来了一些困扰。蜀汉作为三国中国最弱的国家,连年北伐,粮食供应更为重要。所以诸葛亮重视农业发展,巴蜀成了天府之国。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益州总部巴蜀地区;第二,汉中盆地作为益州北门户;第三,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自战国以来,前两部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因此很早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后,刘岩、刘章的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总部;汉中由道教首领张璐控制。当时中原乱七八糟,益州独安,流民不断迁入。

  历史记载:“南阳有成千上万的三辅人流入益州”,而关西(关中陇右)人从子午谷奔赴汉中的人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刘备规定之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也是“民富国富”。这与中原“十才一在”的户口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刘备集团占领益州后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北方曹魏集团不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大规模屯田措施,而是大力支持和发展州县农业经济。历史记载,刘备在益州建立后,有人建议将成都的房屋和城外花园桑田分配给士兵。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第一次遭受兵革后,可以归还田宅,让安居复业,然后可以服役,得到他们的青睐。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人民“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了蜀汉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知道足食是“富国安家”的基础,也是恢复汉朝的前提。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育谷”这一大事。诸葛亮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以确保农业丰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

  诸葛亮在发展州县农业的同时,也进行了耕地。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中原那么严重的破坏,也没有必要和可能进行广泛的耕地,其耕地规模不如魏、吴大。然而,它对减少军事粮食转移的麻烦和减轻小农的经济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诸葛亮征服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是首都督(今云南曲靖),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垦垦,政绩颇高,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在云南、建宁二县从事农业生产,他迁濮民数千人。在任期间,他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得到充分利用。历史上被称为诸葛亮治蜀的“田辟、仓颉、器械利、畜积饶”。“这是对他农业发展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婉和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既定的国策,重视内部稳定,不轻易出兵攻魏。因此,在此期间,蜀中的农业生产可以继续稳步发展。直到蜀末,俗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没有受到根本损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