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选择在洛阳而非西安建都?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女性身份登基的皇帝,而她的皇帝位子是篡夺自己儿子的帝位得来的。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礼制,因此她在称帝初期便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甚至有些臣子还直接起兵翻盘,但在她的全力镇压下,反对的声音才逐渐平息。而武则天在即位之后立刻就做出了不少改动,其中一项便是将皇都从长安迁都到洛阳。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而是在洛阳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武则天为何不直接建都于西安的详细解答。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公元690年自立为武周皇帝,武则天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

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2、地理上的原因

洛阳的地理形势也适宜作国都。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

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3、经济上的原因

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为伊、洛、河、济四水交汇处,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隋炀帝时期长安只存京师之名,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洛阳

武则天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什么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是政治家的决策。

同时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同时也是在隋炀帝的宫殿基础和城市布局上进行了深化扩建,增加了庞大建筑,这都体现了以为女性皇帝的大气磅礴。

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