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败家石”是如何得名的?颐和园中贵为名胜古迹的“败家石”的由来是什么?

颐和园是清朝时期修建的皇家园林,期前身乃是清漪园,坐落于北京西郊,与与圆明园毗邻。咸丰十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后在光绪十四年重建,光绪二十四年又被“八国联军”破坏,所有珍财异宝尽数被掠夺一空。如今的颐和园早已不复当年盛状,但仍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而园中仅剩的珍稀之物便是几座形态各异的大石头,尤其是在乐寿堂前庭院的“败家石”。那么颐和园败家石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颐和园里的败家石的由来是什么的详细解答。

大石长八米,宽两米,高四米,就像当院的大屏风。

这么大的石头怎么来到颐和园的呢?

据说石头原来的主人是明朝一位叫米万钟的人,爱石如命,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收藏许多石头,后来在房山区的大石窝看到这块石头就想买下运回海淀,可当时的运输水平可想而知。

于是他先修路,再挖井,靠着井水结冰一点点把石头沿着修好的路拉到良乡,花了很多钱,自己也破产了,没钱运输,就丢在路边了,这块石头也因此得名“败家石”。现在房山和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呢。

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到西皇陵祭祖归来,路过良乡看到这块石头,形似灵芝,认为这块石头有灵性,就命人运到了今天的颐和园,并赐名“青之岫”。

不过看到大清江山也是最终被败光,“败家石”的寓意也是恰如其分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