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签订过程及影响分析:积极、消极影响及解析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外交协议,签订于公元1005年。此次盟约的签订,为北宋朝与辽朝之间解决了数十年的边界争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澶渊之盟的签订,两国实现了边境的和平稳定,为两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其次,盟约还为两国建立了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促进了文化和人员的交流。然而,澶渊之盟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北宋朝的割地赔款,导致了北方土地的减少和国家实力的削弱。综上所述,澶渊之盟的签订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伴随着消极的因素。

  澶(chán)经过25年的战争,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缔结的盟约。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说,才到禅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在禅州(河南濮阳)城下用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由于自身原因,辽早就通过降辽老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同意议和,于12月(1005年1月)派曹到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2万、20万,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代又称禅渊郡,因为禅州(河南濮阳),所以历史上被称为“禅渊之盟”。

  此后,宋辽百年来不再有大规模战争,礼尚往来,全使殷勤。双方共使380次。辽朝边境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到边境救济。宋真宗去世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藏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是沾鼻涕”。

  过程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名义,带领军队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代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守卫坚城。宋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想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老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此时寇准依靠的将领是杨嗣、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他们在历次抗辽战役中屡立战功。杨延朗上疏,建议“斩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即幽,易数州可攻而取”,但未被采纳。宋军在禅州前线用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辽军士气受挫。

  从以上数据来看,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到挥手被迫。可以看出,它觊觎中原的心,试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两国后来建立的禅源联盟的直接原因。

  辽军到定州,两军相遇,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克兰军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在颍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市,激战十多天。萧挞凛和萧观音奴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见面,共同攻打冀州、北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禅州卒会天雄军”。辽军征服德清(今清丰),三面包围禅州(今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禅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凛,率数十轻骑在禅州城下巡视。宋军将军张环(周文质)在禅州前线以伏伏击杀死辽南京统军使萧,头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听到挞凛死了,痛哭流涕,为此“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让南北之民休息!此时宋真宗一行抵禅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禅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全军呼万岁,声闻几十里,气势百倍”。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禅州附近的大宋军民数十万人。

  赵恒到北城转了一圈,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了,于是也安定下来,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自己回南城住。此时,契丹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尽管他们的军队进展顺利,但前线太长,供应非常困难,加上独自进入宋朝腹地,如果失败,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萧太后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务实的领导人。出兵前,她已经做好了战斗和和谐的准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她也愿意与宋朝和谈,所以她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到禅州,表达了罢工和休息的愿望。

  这也是赵恒的愿望,所以他立即回答说,宋朝不喜欢军国主义,愿意与契丹达成和解,并派直曹作为使臣与契丹谈判。寇准听到消息后,迅速赶回南城,向赵恒提出建议,称契丹是弩的尽头。这是打败他们的好时机。边防将军杨延昭也派人写信,说敌人很困,我们军队士气很高。他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守住所有主要道路,歼灭敌人,然后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不幸的是,赵恒害怕敌人,只是想和平,朝鲜大臣也害怕契丹,表示支持合议,甚至联合攻击寇准支持自尊,寇准无助,也不得不同意与契丹和平。而且辽军初战失败,孤军深入,于是提出议和。

  既然双方都有和解的心,剩下的就好办了,无非是讨价还价的问题。赵恒贪图生存,财大气粗,不在乎钱。起初,契丹派人说,他想把宋朝归还周世宗带走的瓦桥关南。赵恒害怕失去合议机会,割地求和,会被后人唾骂。于是他立即派曹去讨论和平,并对他说:“只要他不割地,他就能和平。契丹只需要数百万的钱,他也可以同意。曹利用问底线到底是多少?赵恒不假思索地道:“如果事不得已,百万也可以。寇准听后,又偷偷地把曹利用叫过去,说:“皇帝虽然有百万之约,但如果超过30万,我就砍掉你的头。”

  曹利去辽营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宋辽是兄弟之国,辽圣宗年轻,称宋真宗为兄弟,后人仍以牙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涿、颍、莫三州),双方撤兵;从那以后,任何越境小偷逃犯都不能停止对方;沿着两朝的城市,一切如常,城隍是不允许创造的。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之费”银十万两,丝二十万,到雄州交付。

  双方在边境设立疑场,开展互市贸易。

  在岁币问题上,契丹渴望和解,狮子不敢大张旗鼓。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代每年给契丹30万银丝的数字。曹利自觉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兴奋地回去交旨。赵恒正在吃饭,侍者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真宗得知后大惊小怪:“太多了,太多了。便召见他亲自盘问。曹利用战战兢兢地回答:“三十万二。赵恒听后嘀咕道:“只有30万,这么少。你很会做事,很会做事!然后重重奖励曹利用。

  后续

  禅渊之盟后,北宋边境雄州(治河北雄县)、霸州(河北霸州)和其他地方设立了有争议的领域和开放的交易。北宋的瓷器制作和印刷技术已经传播到了辽朝。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瓷器、漆器、大米、丝绸织物等交换了辽羊、马、骆驼等牲畜。私人交易也非常发达。

  在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宋代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文物通过贸易流入辽朝。

  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禅源联盟后,寇准功受到高度尊敬,受到宋真宗的怀疑。不久,宋真宗贬低了他,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首相。

  这样,宋朝就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此时辽也发生了变化,1009年,萧太后病死。1011年,萧绰去世后的第15个月,韩德让也去世了。随后,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分裂,辽再也无法大规模兴兵南下。宋、辽之盟后,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战争。在此期间,只有两次重要的谈判。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与西夏交战,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加辽岁币银10万2,丝绸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以北宋在山西边境修建堡垒破坏边界为借口,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放弃一些土地。

  影响

  积极

  1、宋辽战争结束25年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生育繁息,牛羊被野,白人(白发老人)不知道如何战斗”。

  2、宋代节省了巨额战争费用。岁币(30万元)的支出不到用兵费用(3000万元)的1%,避免了多年来重兵守边造成的过度兵役和朝廷税收压力,以极低的成本换取了战争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消极

  王安石和富碧认为,禅渊之盟后,宋代真宗、仁宗、英宗“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京师军“武备全废”,只有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除在外,文臣掌握了西府的主导权,王钦若和陈耀老深受青睐,导致庆历增币。

  与此同时,100多年没有发生的大战直接导致了宋辽军备的放松,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的残余势力不得不向西迁移,在西部地区建立了西辽。宋朝也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量土地,被迫成为金国的大臣。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