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如何坚持那么久?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损失惨重,但却能够坚持下来,这背后有着诸多原因。首先,赵国拥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抵抗意志。他们深知自身的弱势,但从未放弃对抗的信念,始终保持着对抗的动力。其次,赵国拥有优秀的统治者和军事将领,他们善于运筹帷幄,稳定内政并灵活应对外敌。此外,赵国还能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经济为战争提供物质支持。综上所述,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坚持那么久,既有其民族精神和领导力的支撑,也离不开军民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在这场战斗中,赵括和白起两位将军相遇。对于白起这位著名的将军来说,针对赵括渴望胜利的弱点,他采取了一项战斗政策,假装失败,引诱敌人离开阵地,然后分割包围和歼灭,最终赢得了战争。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受了重伤,损失了数十万军队。然而,在公元前260年长平战争结束后,赵国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国摧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坚持38年呢?

  一

  首先,在长平战役中,秦军歼灭了45万赵军,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对手赵国,也极大地震慑了山东其他诸侯国。但长平之战结果,赵国虽然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超过一半,即双方伤亡约75万人。因此,很明显,为了赢得长平之战,秦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而这,促使秦国在进攻赵国时无法再举全国之力,成为赵国坚持30多年的原因之一。

  二

  其次,对秦国来说,他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长平战争结束后,不仅赵国受到重创,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也受到秦国强大实力的威慑。在此背景下,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计划,本应以雷霆万钧的势头,威胁长平战争余威,一举灭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秦国丞相范菊向秦国君主提出了不应连续攻赵、应撤退养息的策略,并被采纳。因此,秦国君主否认了白起的计划,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当然,这也与上述原因有关,即秦国当时确实需要休养。

  三

  而且,秦国虽然没有立即派大军消灭赵国,但也没有给赵国太多时间。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元前255年,秦国派将军王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尽管魏国君主害怕秦兵不敢出兵救赵,但在赵国危在旦夕的背景下。但信陵君魏无忌借魏王如姬手窃取兵符,夺取兵权,率军击败秦军,从而挽救了当时非常危险的赵国。因此,很明显,其他诸侯国的支持也是秦国未能在短时间内消灭赵国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在我看来,长平战后,李牧将领的存在也是赵国生存30多年的支撑。李牧与白起、王坚、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唯一支撑危局的将军,被誉为“李牧死,赵国死”。长平战争结束后,李牧率军抵抗秦国大军,因在宜安战争中重创秦军,获得武安君称号。然而,由于秦国反间计的使用,李牧最终被杀。李牧被杀七年后,秦始皇嬴政的军队摧毁了赵国。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李牧没有被杀,秦始皇统治世界的时间很可能会延迟。总的来说,由于上述原因,赵国在长平战争结束后再次生存了大约38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