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何在雍正登基后选择立刻逃离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雍正之所以能够上位,他麾下的谋士邬思道为其提供了许多大有用处的建议与谋略,而在这些建议与谋略的帮助下,他成功击败了其他候选者,成为康熙的最终继承人。但就在他成功继承皇位返回报喜的时候,邬思道却是早早离开了宅邸,选择远遁而去。那么邬思道为何在雍正登基后选择逃跑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邬思道为何要立刻逃离的详细解答。

我国古代极为看重孝道。"父母离世"之后,普通百姓必须在家披麻戴孝,守丧三年。 帝王守丧与普通人所有不同,正所谓"以日代月",27天便是三年零一个月。 雍正称帝之时,康熙皇帝尸骨未寒不足一个月。

紫禁城中,六十四盏如雪一般苍白的纱宫灯,将富丽堂皇的乾清宫变成了悲风袅袅的灵堂。 雍正皇帝一边守丧,一边安排称帝之后的具体事宜。

雍正先是命令九门提督隆科多,派人不分昼夜的监视八王、九王、十王守丧,不许三人离开康熙的灵堂半步,以免发生肘俯之变。

雍正还下旨,命令李卫截断十四王所率大军的粮草,又安排年羹尧率兵镇守川陕,防止十四王兵变。

雍正又吩咐十三王、张廷玉、隆科多三大心腹轮流值差,一来震慑满朝文武;二来急催全国各省督抚衙门准备写表称贺新皇登基,昭告天下大清朝已经改朝换代;三来控制甘、陕、豫、晋、冀五省总督,命令这五省总督监视"大将军王十四爷"带兵反京。

雍正登基初期,内有八王党羽如林,外有十四王手握重兵,可谓"内外皆困"。 雍正皇帝不得不步步为营,将该杀的杀掉,该监的监视起来。

八王党、十四王,自然是该监的。

那么哪些人该杀呢?为什么要杀呢? 以邬思道、周用诚为首的一干雍亲王府的幕僚、粘杆处的杀手、雍正还是雍亲王时重用的一干心腹奴仆,全部都该杀。

因为这些人知道太多太多雍正皇帝谋夺皇位的具体过程,这些人不除,日后必然会成为雍正皇帝的大患。特别是邬思道,他是雍正最大的"敌人"。

首先,邬思道是雍正夺嫡战争的头号军师,肯定掌握了很多见不得人的秘密,邬思道这种人如果见了阳光,即便他对雍正有无可质疑的忠诚,政治上也是一枚危险的炸弹。要知道胤禛并不是什么白莲花,他为了顺利登基做了很多不可告人之事。

比如他私藏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显然是想在关键时刻捅出来扳倒太子。胤禛做的这每一件事,都是邬先生给他谋划的,所以邬先生知道胤禛做的所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只有死人才能绝对地保守秘密,因此雍正很想杀了邬先生。

此外,邬思道太了解雍正了。

皇帝的权力,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内。对于十步之内的皇帝身边的人来说,皇帝不仅没有任何神秘感,而且和普通人也差不多,一样生老病死,一样喜怒哀乐。历史上皇帝被身边的近侍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邬思道这样的人,对帝王心术研究很深,之所以能帮助雍正夺嫡,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深刻了解了康熙的心理。要知道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算是比较聪明的那一批了,帝王心术举世无双,但是他的所思所想都被邬先生洞察了,因此胤禛才能处处占得先机。康熙的心思邬思道都能猜得这么准,更别提雍正的心思了。而每个皇帝都不愿意自己的心思被臣子猜到,天威难测才能统御群臣。

而邬思道长期和雍正相处,他已经深深走入了雍正的"十步之内"。

还有一点就是,邬思道一直就是一个幕后之人,他和李卫、年羹尧这些人不一样。在王爷府的时候,邬思道可以藏着。等雍正搬进了乾清宫,邬思道就藏不住了。

对于邬思道这个大功臣,雍正该怎么用?难道官封一品,建个邬府给个高门大院?然而邬思道明面上有什么功绩,难道把他主持干的那些龌龊事抖出来,皇上的脸还要不要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必须塑造雍正就是天,就是太阳的形象,是绝对不能有任何污点的。而邬思道就是那个污点。所以他不应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最好是永远不出现。

其实对于登基后的雍正来说,邬思道就已经成为了体制外的异类,他的所有能力都不属于现在雍正所掌控的这个官僚体制,让他进入官僚体制,就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行为。

事实上,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一直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类似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是朋友而非君臣,亦师亦友。但可惜,当四阿哥登上皇位变成雍正以后,需要的就只是奴才和大臣,而非朋友和老师了。

作为王爷府中地位超然的邬先生来讲,他很难放下身段伺候雍正皇上,因为作为先生还是能获得尊重的,因为阴谋诡计总会让雍正豁然开朗,现在庙堂之上一切以阳谋为主的话,邬思道要像下人一样小心翼翼,估计想想就难以接受。

所以,对于邬思道,雍正没有办法重用,但同时又忌惮他的能力,那么唯一的办法便只有兔死狗烹了。

于是我们看到,《雍正王朝》中,雍正将住在雍亲王府内的所有家眷连夜转移进皇宫,只留下了奴仆、幕僚和粘杆外的奴才。

而邬思道很清楚的意识到,雍正皇帝准备血洗雍亲王府。因为天底下最了解雍正皇帝的人,不是十三王胤祥,而是邬思道。当雍正皇帝将内眷全部转移入宫时,邬思道便已经猜出了雍正的心思。

正所谓:"君不密丧其邦,臣不密丧其身。"

面对雍正的动作,邬思道早已经计划好了脱身之策。

原著小说《雍正皇帝》写道。

十三王胤祥转告邬思道,雍正有意让他入朝为官。

邬思道说:"世外可知雍亲王府内有一个邬思道?"

十三王说:"不知。先生何意?"

邬思道说:"倘若如今我封侯拜相,岂不等于告诉世人,我就是皇帝曾经养在府内的幕僚?"

十三王面色凝重。

邬思道说:"从今以后,这人世上,再无邬思道这个名字……"

当晚,雍正皇帝率领一众大内侍卫与十三王胤祥在雍亲王府内大宴"功臣"。宴罢,子夜将至,阴气极胜。雍正与邬思道在书房中密谈。

邬思道跪在地上拜叩新君雍正,然后向雍正辞官,邬思道说自己年事已高,又是待罪之身,况且自己是个陂足残疾,如今心力憔悴、油尽灯枯,万万不能入朝为官。邬思道恳请雍正让他告老还乡,以养残体。

子夜已到,阴极而转阳。

雍正皇帝念及旧情,不忍杀死邬思道,于是答应了邬思道告老还乡的请求。

当然,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从雍正的角度来看,为了保守秘密,让邬思道隐退绝对不如灭口保险。那么雍正为何会答应邬思道?仅仅是念及旧情吗?

其实不然,邬思道在他提出自己半隐的理由时,跟雍正说了一句话:"以后皇上万一想我却又找不到我,臣心何安"。

这句太重要也很点睛。明面上是动之以情,叙说君臣之情,其实这就是在威胁,在拿筹码跟雍正谈判。什么叫想我?其实是有难处需要人出主意的时候想到我,实则是要用我。

所以雍正皇帝最后又想了想,命令邬思道去李卫那里做个师爷,表面上是让李卫照顾邬思道的饮食起居,实际上是监视邬思道的一举一动。

雍正连夜将邬思道送出雍亲王府,派太监把邬思道安置在棋盘街宁心客栈。

子时将过,阳气转阴。雍亲王府内,一场屠杀悄然将至……

雍正二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时,遭到了百姓的强烈抵制,雍正暗示李卫让邬思道前往河南帮助田文镜。邬思道到达河南之后,帮助田文镜将推行新政之事办的妥妥当当,不久之后,河南黄灾泛滥,雍正亲架河南。

邬思道意识到,雍正到达河南之后必然会接见自己。倘若雍正得知邬思道老当益壮、才智不减当年,雍正会再次放过邬思道吗?不会!

与雍正见面是危险的,所以邬思道趁着雍正没有到达河南之前,匆匆的离开了田文镜,一来防止被雍正灭口,二来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善用者可以保命。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