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一次北伐:收复三京还是灭国导火线?

  南宋末年,蒙古强势崛起,不断发动对金国的战争。

  自蒙金战争以来,“联金抗蒙”仍然是“联蒙抗金”的问题,一直是南宋君臣争论不休的话题。君臣们反复权衡、思考和争论,但没有人拒绝接受任何人,所以他们一直在拖下去。

  然而,虽然没有结论,但当我们看到金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时,嘉定七年(1214年)开始,南宋停止了给金国的岁币。

  金国没有时间考虑这件事,因为它与蒙古作战。后来,在蒙古赢得金国中都后,由于蒙古受到西部大国花拉子模特的挑衅,他们迅速与金国和解,向西挥手,开始了宏伟的第一次西征。

  金国松了一口气,立刻回头看,想教南宋,挑起与南宋的战争。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消费战,断断续续地打了嘉定16年(1223年),没有人赢过。然而,南宋君臣关于“联金抗蒙”或“联蒙抗金”的话题已经结束。联金,那已经不可能了。

  虽然联金是不可能的,但“联蒙”并没有列入议事日程。蒙古人多次派使者表达联合意见,南宋只是口头上没有行动。

  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蒙古人把金国吞进了宋金边境蔡州的一座孤城,宋理宗才派孟巩当指挥官,领兵2万,运粮30万石,与蒙军合攻蔡州。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两军夺得蔡州,孟巩获得金哀宗遗骨,俘虏金参知政事张天纲,返回临安。

  这场“重大胜利”让南宋君臣欣喜若狂,百年屈辱终于在这一天下雪了。宋理宗举行了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赦免了世界,让全国欢欣鼓舞。

  然而,这种欢腾或多或少让南宋君臣感到美中不足。虽然金国被摧毁,但“三京”开封、洛阳、应天府和祖先陵墓的河南已经到达蒙古人手中。不可能在祖先陵墓前牺牲敌酋的遗骨。

  然而,有一个好消息是,蒙古人摧毁金国后,主力军北部撤退。河南只有少数城市有一些蒙古军在守卫,大部分地区都是无人管辖的。此时,武将赵葵、赵范兄弟向理宗提出了“按河守关”的建议。这里的“河”指黄河,“关”指潼关,黄河潼关防线曾是金国最坚固的防线。尽管蒙古摧毁了金国,但他们还是通过向南宋借道四川,迂回包抄取胜,黄河潼关一直没有被他们突破。如果能把南宋的防线北推到黄河潼关一线,南宋的江山就像金汤一样。因此,最好利用蒙古人北撤的机会,先赢河南,收复三京,再继续向北推进黄河一线。到那时,即使蒙古人回到老师身边,也不怕他们。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让许多爱国者感到高兴。首相郑清志也支持。虽然京湖的安抚和制定反对史松志、参与政治事务的乔行简和翰林学士的真德秀。然而,刚刚想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理宗受到了鼓舞,并坚持要战斗。很快,战争就开始了。

  端平元年(1234年)6月,淮西制定使全子率领1万先锋向北挺进,6月底抵达南京应天府,7月初占领开封。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儿子都能打得很好,但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空城。在北宋时期,城父曾是一座大城市,被称为“小东京”;而全子只见到了十几个居民。应天府,被称为北宋“南京”,也只有数百多名居民。就连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开封,在《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数百万人口,也只剩下1000多人。守军只有600多人。而且这600多人都是汉军。金将崔立叛逃蒙古后,留下来守护开封。蒙古人一走,崔立就被李伯渊等人杀死,把城市献给了全子才。与此同时,蒙古元帅塔察儿知道宋军北伐后,也没有与之交锋,迅速退到黄河以北。然而,他们打开黄河缺口,用泛滥的黄河水阻止宋军的行动。

  理宗对收复两京的消息感到兴奋。他迫不及待地想给他们封官。赵凡被封为东京留守,赵葵被封为南京留守,全子被封为西京留守。西京洛阳还没拿下来,理宗就封了。不久,赵葵指挥官5万人抵达开封,看到全子一直守兵不动,便指责他说:“皇帝封你为西京留守,怎么还不赶紧去收复呢?全子说:“粮草没有筹集起来,等粮草准备好了再发兵。赵葵等不及了,他又派徐敏子带着一万三千人去洛阳。收集开封粮食,交给徐敏子,这些粮草只够五天。派杨毅等粮草到位后,迅速送往洛阳。

  七月二十一日,徐敏子出发,七月二十八日抵达洛阳,五天的粮食吃了八天。在此期间,蒙古指挥官塔察儿已经指挥蒙古铁骑过黄河,悄悄地靠近洛阳。徐敏子进入洛阳后,立即指挥蒙古军队收紧口袋,包围洛阳。同时,埋伏在洛阳东龙门山区,等待杨毅的援军。在前进的路上,杨毅不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蒙古人的包围圈。结果,他的15000军队全线崩溃,粮草和行李都丢失了。杨毅和很少有失败者逃进洛阳。

  洛阳原本是一座空城,人烟稀少,不可能有补给。被包围的徐敏子知道,只有一条死路可走,所以他决定突破洛阳。但是在断粮的情况下,如何打败百战百胜的蒙古铁骑呢!徐敏子东突失败,只能转向南方。结果,在蒙古骑兵的追击下,徐敏子终于吃了叶子。九天后,徐敏子带着300名残疾士兵逃回光州。

  赵葵听说洛阳出事后,怕蒙古人攻打开封,粮草等不了多久。于是他决定撤军南逃。结果,由于纪律松懈,他一撤退就失败了。在蒙古骑兵的追击和蒙古人黄河的倒流下,宋军的大量行李和粮草都丧失了,无数士兵被杀淹死逃跑。

  最后一次所谓的北伐,还是只落得仓皇北顾。

  “端平入洛”也以美好的想象开始,以全线溃败告终。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粮草没有及时运输。粮草供应不及时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水运不通,蒙古人决堤淹没。这使得运粮队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送达。另一方面,也有史嵩故意忽视的因素,史嵩负责运粮。郑清之所以积极支持北伐,是因为史嵩之的下属孟巩在蔡州的胜利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史嵩之所以反对北伐,是因为他不希望郑清之取得这样的成就。史弥远提拔的两位大臣,就这样隐藏着自私,在理宗面前争宠上位。但理宗也不知道,他让支持北伐的赵葵统淮西兵去,却让不支持北伐的史嵩之用京湖兵送粮,怎么能不出问题呢?

  北伐失败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是兵力不足,教练冲进来。金国守卫黄河和潼关,使蒙古人无法突破这一防线,但至少有近20万精锐教师,经营了数百年。宋理宗派出区6万人,都是步兵。如何战胜战术素养极佳的蒙古骑兵?更何况宋军还没有黄河潼关天险可防!此外,赵葵等教练的军事才能有限,冲进前进,逃跑后逃跑,这场战斗注定是无法赢得的。

  “平入洛”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开西北伐后,在史弥远专政的20多年里,南宋既没有修复水运,巩固边防等设施的准备,也没有训练士兵、选拔将军等人才的准备。另一方面,蒙古人、西辽、花拉子模、呼罗珊等阿拉伯国家、南夏、金国可以称为世界各地不可战胜的手。相比之下,战争形势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失败使南宋不仅失去了近10万军民和数百万粮草,而且过早地暴露了蒙古人的力量,使蒙古人加快了南征的步伐。如果蒙古人没有把战略重点放在当时的西征上,以及中国的皇位转移,也许南宋早就被摧毁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