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长治久安 失之难守战略之本

  著名军事家吴起曾以“守天下,德不在险”的名义得出结论。他的基础是,当年三苗、夏杰、殷纣的立国之地都是山河险要之地,看似固若金汤,但这些君主却因为“德义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终落到了亡国的尽头。虽然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但它不能太绝对化。因为从中国历史来看,确实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那些得到它的人可以保持战略优势,长期和平;失去这个地方的人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难以保护世界。

  这里是幽云十六州。

  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斗争中,长城一线陡峭的地形始终是中原军队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抗争的自然屏障。幽云十六州恰好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环、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从历史实例来看,中原政权得幽云十六州可长治久安,失此地难守天下。少数民族政权据有此地,进入时可窥视机遇,进入中原;退休可以根据城市自卫,保证塞外本境的安全,战略上处于攻防自由的有利地位。

  五代后唐时期,由于后唐控制着幽云十六州,契丹难以进入中原,其军事行动也只以掠夺人口和财务为主;

  唐末,河东节使石敬堂起兵造反,后唐军围太原,石敬堂向契丹求助,并答应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当“儿皇帝”。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堂称帝灭后唐,建立后晋。幽云十六州一失,中原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在繁华富饶的千里平原上奔跑,昼夜可以喝马黄河。此后,辽政权与中原政权相持200多年,与幽云十六州有很大关系。石敬堂割让幽云十六州的行为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世的中原王朝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

  后晋也尝到了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恶果。石敬堂的继承人石重贵决定脱离对契丹的依恋,撕破脸皮,开始打架。契丹铁骑长驱直入,灭亡后晋。

  五代后,周柴荣时期,他努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一度取得辉煌成就。不幸的是,柴荣早逝,成就白费了。

  北宋是失去幽云十六州最痛苦的王朝。宋军曾多次北伐,打算收复幽云之地,但都没有进展,甚至惨败。此后,宋朝谈到辽色的变化,只能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让契丹骑南下,只能被动挨打。

  宋徽宗时,女真兴起,在对辽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宋徽宗认为这是夺回燕云的机会。经沟通交涉,宋金双方结盟攻辽,最终摧毁辽朝。然而,战后,北宋只分为几座空城,毫无价值,仍然没有占据金国的地理位置。像辽国一样,金兵仍然可以直接进入中原。仅仅两年后,金灭辽就灭亡了北宋。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将军徐达和常遇春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从南到北统一全国,幽云十六州才得到恢复。收复幽云十六州使明朝有了抵御蒙古的屏障。此后,明成祖朱迪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凭借幽云十六州的战略要地,北方少数民族从未对明朝构成颠覆性威胁(如果李自成进入北京,吴三桂反水,清军难以进入中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