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精骑破10万大军!逍遥津之战一代名将的辉煌战役!

  800精骑破10万大军!“逍遥津之战”一代名将的成名战!接下来我们和读者一起来了解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三国时期,有许多经典的战争案例,但实际的力量比较大多被夸大了。有一场战斗,但真正的800精英骑兵打败了10万军队,这是曹魏著名将军张辽打破孙权的无忧无虑之战。这场战斗不像三场战斗(官渡、赤壁、夷陵)那样出名,但这场战斗的精彩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三场战斗。

  逍遥津之战-序幕

  建安19年,公元214年,我们所说的三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力量范围。那年夏天,刘备征服了成都,占领了巴蜀。这标志着刘备已经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拥有荆州和益州两个基地,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完成创建的政权。

  曹操和孙权已经在长江进行了对抗,但没有结果。因此,曹操北迁长江人民,建设安徽城市和合肥,作为淮北遏制孙权的基地和进攻的跳板。

  在中国大地的地图上,只有韩遂、张鲁等小规模割据,以及半臣服的偏远军阀,如石羲、公孙康,没有力量与曹孙刘三家竞争。

  逍遥津之战发生前,曹孙刘三家之争已白热化。

  因为刘备已经得了巴蜀,孙权向刘备要荆州,刘备自然不允许,双方都要见面。

  215年3月,曹操率军亲征汉中张璐。刘备感到危险,不得不将长沙、江夏、桂阳分配给孙权,以换取两个和平。历史上被称为湘水划界。

  曹操于当年7月进入南郑。张鲁逃往巴中,成为刘备和曹操争取投降的焦点。

  与刘备和平后,孙权率领军队从陆口靠近东北。此前,孙权拔出了长江边缘的另一个据点安徽城,俘虏了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和参军董和,庐江人口数万。因此,孙权的目标是曹操留在淮北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合肥。

  此时,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率领的7000多名守军坚守合肥城。曹操的军队远在汉中,张鲁还没有投降。曹操没有任何技能。张辽知道自己输了,特意开了藏舟浦。

  215年8月,孙权大军抵达合肥城外。合肥上空,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合肥市下的孙权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逍遥津之战-参战细节

  孙权一方因春秋笔法记载不详细的参战将领和兵力。而曹魏一方,只有张辽列传记载比较详细。经过多方核实,我们努力恢复更多细节。

  双方参战将领

  孙权一方:孙权、吕蒙、陈武、甘宁、凌统、蒋钦、潘璋、宋谦、贺齐、徐盛、丁奉。

  此时,除了益阳、周泰、朱桓(或参战,未发现相关记录)等守疆界外,东吴将领大多已到合肥前线。

  曹操一方:张辽、乐进、李典。

  从后面的记载来看,张乐李三将应该没有相互统一的关系。另一位护军薛友,兖州名士,作为谋士出现,这场战役并没有接手。

  双方的兵力比较

  孙权:约8-10万人。

  根据唐长茹先生的讨论,孙武兵制是领兵制。因此,孙权一方总兵力约等于众将领兵与孙权中军之和。三国志中,吕蒙“督兵2万”攻荆南三郡,“(蒋)钦督万兵”、甘宁有兵“满千人”“增兵2000”、此时应有5000人,贺齐兵3000人,潘章有兵“常数千人”、凌统的“得父并”、“得精兵万余人”等相关记录,再加上孙权的亲兵、陈武、宋谦、徐盛等没有详细记录的领兵,孙权方的总兵力应在8万至9万之间,号称10万。

  曹操:7000多人,敢从之士800人。

  三国志张辽列传:太祖既征孙权,使辽乐进、李典等7000多人屯合肥。所以这个数字是曹魏自己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逍遥津之战-战斗过程

  第一轮张辽奇袭:

  孙权在合肥城下驻军。张辽等人看到曹操的“包”,决定以攻为守。第二天,张辽和李典二将放弃私怨,率领800名精兵冲进10万军队,打破了孙权军队,吓得孙权不敢上场。随后,孙军士兵发现张辽兵少,各自带领军队围攻。张辽进出两次,带领获胜军队突破围攻,返回合肥。

  以上是奇袭的简单过程。所谓“一鼓作气,然后衰落,三而竭”。作为这场战斗中最重要的环节,这次攻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整个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这次突袭?7000人守城本就捉襟见肘,而孙权的10万大军陈列在城外。从乐进的态度可以看出孙权军的威慑力。当张辽提出“反击”时,包括乐进在内的诸将的反应是“万分怀疑”和“(乐)进等莫对”。只是别人,乐进也是五子良将,“常为督导,奋强突固,无坚不陷”,以“骁果显名”,不是浪得虚名的人。连他都害怕,不敢回答,可见孙权大军给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因此,这次袭击是必须的。张辽清楚地意识到,曹操的军队远在汉中,这场战争没有援军,必须依靠自己(比拯救更重要,彼此打破我)。在关键时刻,张辽说:“成败的机会,在这场战争中!”所有将军都怀疑,辽独立!”它激起了李典的正义之心。可以说,正是张辽的勇气和坚持,才有了这次主动出击。

  第二,人和是关键。李典与张辽素来不合,三将没有明确的统属关系。但当张辽以极大的勇气提出并坚持攻击时,面对无人支持的困境,李典挺身而出,“请从君而击”。早年,李典投靠曹操,为曹军元老。他的认同使曹军在张辽的领导下基本统一。这对乐进和李典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张辽的水平并不比他们高,他们只是因为张辽的能力和见解,从内心认同张辽的领导。对魏军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本来兵少,统一指示,团结一心,才有坚持的可能。

  第三,奇袭的难度和张辽的准确把握。在三国之前,也不是没有少胜多的例子,比如昆阳之战。然而,800先锋队与10万军队之间的差距太大,不可能完全崩溃。因此,张辽在战前预期的惊喜袭击的目的是“折叠其繁荣,安心,然后保持”,也就是说,打击敌人的士气,提高我们军队的信心,不是杀死敌人。

  第二天黎明时分,张辽趁敌人没有反应,大喊“张辽来了”,带领军队直接冲向孙权中军。他的将军徐盛和宋谦都被打败了,吓得孙权“爬上坟墓,用戟守卫自己”。张辽也“统治战争”。

  孙权首先反映了潘章。他“横马打败了两名士兵”,然后“所有士兵都还战”。毕竟,张辽的士兵很少,陷入了沉重的包围。张辽率领几十人突破,其余士兵大喊“将军抛弃了我”,张辽反身救出他们,返回合肥。

  这一轮,张辽完胜。张辽与孙权的对比可见,张辽以安心的目的挫败了敌人的锐气。

  第二轮——孙权围城:孙军的士气虽然受损,但主力依然存在,曹军毕竟人少。因此,孙权不再组织进攻,而是围困合肥。

  然而,当士兵们看到张辽在成千上万的军马中如入无人之地时,他们仍然责骂至尊(孙权的下属称孙权为孙权,下同),他们的士气应该受到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曹操方面,当幸存的士兵回去向大家描述张将军如何左右冲突,责骂孙权时,可以想象曹军士兵必须把张辽视为神,军事精神更加坚定。

  因此,虽然人数众多,但孙权围城十几天,合肥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盛夏时节,淮北湿热,疫情很快就开始在军队中流行起来。孙权不得不撤退。然而,孙权没想到撤退会极其失败。

  第三轮——张辽追击:孙权撤走了,这场战斗似乎应该结束了。然而,对于一个善战的名将来说,并不一定是。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孙权似乎对自己的武力充满信心。因为他有一个爱好——与野兽搏斗。为此,他经常被张昭劝诫,但孙权并不在意。因此,在这次撤退中,孙权让将军们先走,然后自己打破。更奇怪的是,没有人反对将军们。

  合肥南部有一个渡口,叫逍遥津。张辽看到孙权军大队穿过逍遥津渡口,孙权的车盖还在渡口以北,于是带领军队出城,掩盖了留在逍遥津北岸的孙权军队。

  孙权想请前军回援,却发现前军已经走远了,急切地回不来了。乱军中,还在北岸的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带领孙吴禁军“车下虎士”千余人与自己的亲军拼命守卫。战斗中,凌统的亲兵死亡,猛将甘宁急了,边战边喊,为什么不打鼓呢?

  将军们的死战阻止了张辽。孙权到达渡口时,发现桥已被摧毁,并试图骑马穿过断桥。渡口以南何齐率军3000人接应,安全撤退。

  根据何齐列的传记,建议孙权说“至尊(孙权)人主,往往要持重。今天的事情,几次灾难和失败”的话语和孙权的谦虚态度,可见孙权处境的危险。

  对孙权来说,这是一场胜利的战斗:安徽已经掌握在手中,没有约束;曹操的军队远在汉中,合肥的军队不到十分之一。因此,战前,孙权和将军们应该有点骄傲和随意。但孙权不应该认为这是他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对张辽来说,这是一场险胜:军队力量太多,没有援军。然而,张辽善于在逆境中抓住机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几乎抓住了孙权,因此他成为了个人军事生涯的顶端,永远闻名。

  逍遥津之战-战后影响-战后影响

  180年后,在离逍遥津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又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飞水之战。飞水之战和逍遥津之战攻守异位,南守北攻。

  两场战斗是一样的,进攻方都很满意,最终失败了;防守方有限,不敢懈怠,最终戏剧性地取得了胜利。两场战斗的区别在于,逍遥津之战似乎对两国的形势影响不大,但飞水之战使前秦崩溃,东晋在淮北。从那以后,东晋的世界再也没有受到北方的强烈威胁。

  张辽的胜利使曹操守住了淮北的土地;孙权一方返回长江,专注于防御。因此,后人认为,魏武两国在长江边境拔河战役中的战役并没有使三国形势发生太大变化。但与飞水之战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役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场战役最大的风险是曹操不能输。

  前面提到,此时的三国,刘备正处于全盛时期,未来几年可以在汉中与曹操单独竞争,取得胜利;孙权也处理了内部事务,政治和谐,主要战斗派吕蒙压倒了鲁肃,成为孙权的新宠,正在积极寻求外部扩张;曹操已经老了,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汉朝做准备。建安二十年前后,曹操先后被封为魏公、魏王,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忠于汉朝的士大夫的反感,正处于微妙之中。

  因此,如果张辽在这场战役中没有守住合肥,就不要放假。此时,淮北之地为孙权所得,整个河南之地将无险可守。徐州和豫州都在孙权的视野之内,曹操直到那年11月才彻底解决汉中的问题(三国志武帝纪:11月,鲁自巴中将其余人降)。孙权军不可能乘胜攻下汝南、下邳等地。如果结合刘备未来几年的行动和北方微妙的家族,可以预见曹魏不会死,但形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确定谁将来会统一中国。

  曹操后来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曹操攻打汉中后,刘烨、司马懿等人坚持继续攻打巴蜀,但曹操说“既得龙,复望蜀”,坚持回军。曹操回来后,进爵为魏王。曹操匆匆回到叶城后,216年又南征孙权。在甘宁跟随逍遥津的张辽发动奇袭后,他成功地将战线压回了一线。由此可见合肥一线对曹操东部战线的重要性。

  同样,这场战争的失败也对孙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有一个经典的判断,“守江必守淮”。在这场战争中,孙权失去了淮北地区。第二年,曹操将战线压制在长江边缘。从那时起,安徽城市的一线已成为未来拔河的战线。虽然曹魏从未跨越过长江,但孙吴的世界和孙的政权也未能进入合肥。

  最后,回顾一下在这场战役中封神的名将张辽

  张辽字文远,先后在丁原、董卓、吕布的指挥下效力。吕布败亡后,他为曹操服务。他为平定东海叛乱、袁氏、柳城之战做出了贡献。213年后,张辽长镇合肥。

  逍遥津战后,曹操“大壮”张辽,拜为征东将军。从此,张辽进入了曹魏的高级武官行列。第二年,即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已久。曹操应该认为,如果张辽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他会非常害怕,所以他叹了很长时间。魏黄初六(225年),张辽已逝,曹丕还专门下诏说:“合肥之战,自古以来就用兵,不之有也。小偷至今夺气”。

  这场战争结束后,东吴方面,有“闻张辽来,小儿不敢夜哭”的传说,可见这场战争带来的张辽之威。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