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何发起伊阙之战?伊阙之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伊阙之战的背景是什么?伊阙之战是怎样的?伊阙之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趣的历史。让我们看看!

  伊阙之战简介

  伊阙之战是22年(前293年),秦国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打开东进中原通道。

  战争期间,秦将白起观望韩魏两军的弱点,不愿率先攻击。他用少量军队约束了联军的主力韩军,用主力攻击了弱小的魏军。魏军毫无准备,匆忙应战,迅速惨败。

  韩军震慑,翼侧暴露,被秦军攻击,崩溃逃跑。白起乘胜挥手追击,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和韩国安邑东部大部分地区。魏韩割地求和。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惨重。秦国以不可抗拒的势头向中原扩张。

  伊阙之战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土是秦(今天的水市),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期,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竞争。

  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的君主被周天子认可,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文侯任命李悝实施改革,提前实施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第一个强大的国家。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的格局逐渐形成。魏逐渐衰弱。由于国内变法(商鞅变法、邹忌变法)的成功,秦、齐日益强大,成为西、东两大强国。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随后,韩国、赵、燕、中山和宋朝也被称为国王。秦国和齐国东西对峙,争取盟国,试图打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愿示弱。他们有时与齐秦作战,有时与齐秦作战。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更加频繁,存在纵横斗争。

  秦朝昭王时,秦国加快了与六国合并的战争步伐。14年(前301年),秦进攻韩国(今河南邓县),并与韩国、魏国和齐国军队一起派遣长壮进攻楚国。面对四国联军的进攻,楚国也做出了积极的部署。一方面,他派昭遂带领军队抵抗秦国,另一方面,他派唐率领军队抵抗齐、韩、魏军队。

  战争结束后,秦国试图进一步占领韩国和魏国的土地,但由于担心齐国的干预,被迫暂停行动。后来,由于齐国孟尝君前往魏国,并主持进攻齐国,齐国和魏国成为了对立。经过一系列的外交调整,秦国和齐国再次交朋友,为秦国东侵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机会。

  伊阙之战经过

  一、两军对峙

  22年(前293年),在总理魏冉的推荐下,秦赵王将白升任左更,接替项寿担任总统。同年,秦军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教练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军不到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大禹曾引导这座山通水。两座山相对,从远处看,它们就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向北,所以叫伊阙。

  在韩魏联军中,韩军势力薄弱,韩军将领暴风筝希望魏盟军打先锋。魏军将领是公孙喜。他曾跟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他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是很强,但不仅弩强,而且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都很优秀,所以他希望韩军能为前锋打头。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俯瞰韩魏军队。韩军排名第一。他的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稍有错误,而韩军则略有落后。情报部队带来了消息。韩魏军队的教练英俊分离。军队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没有人愿意先与秦军作战。

  针对这种情况,白起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打破的作战策略。

  二、秦军获胜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置了少量疑兵与韩军作战,摆出进攻韩军的姿态。所谓疑兵,就是在阵前堆出无数的旗帜和飘带,让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韩军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白起抽调精锐主力绕过联军后方,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准备,措手不及,被迫在伊阙山狭窄地区仓促应战。阵型没有时间统一调度,各不相同,要么奔跑要么打架,很快就惨败了。

  韩军得知其侧翼盟友瞬间被击败后,军心不稳。士兵变了,教练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军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在教练安排之前,他立即被秦军左右攻击。有一段时间,韩军崩溃逃跑了。

  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杀死韩军无数尸体。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和五座城市。

  伊阙之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一、战争结果

  伊阙之战以秦军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精锐丧失,被迫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

  同年(周红王22年,前293年),白齐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至乾河的大片土地。

  二、战争影响

  伊阙战争结束后,韩魏两国的门户开放。从24年到26年(前291-前289年),秦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万、叶、邓;夺取了魏的61座大小城市,包括何、蒲阪、皮氏和河内郡。扫清秦军东进之路。

« 上一篇
下一篇 »